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调查研究

2015-05-30王缃韵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调查研究

王缃韵

摘 要: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污染转移问题、协调产业转移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谨慎对待的问题。本文以湘潭九华工业园为例,并在九华工业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九华工业园承接产业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之后,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推进,沿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运营费用上升,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的外部需求减弱,沿海企业纷纷外迁寻求中西部更为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态势也愈加明显,我国区域间产业级差的不断扩大也为区域间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和条件。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及战略布局的重大问题。加速区域间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对湘潭九华工业园的企业和附近居民两个层面做了专项调查,并得相关结论。

二、 调查方法

自1992年以来湘潭开始建立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湘潭市已经成为拥有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示范区5个,省级工业集中区1个的地级市。因此,湘潭成为湖南省城市化与工业密集程度最高的长株潭城市群的组成部分。但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够,不足以详细的分析湘潭市所有工业园区的状况,但我们学校处于九华工业园附近,所以我们选取了九华工业园的企业和附近居民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调查主要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查询统计年鉴三种方式进行。其中工业园附近居民的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而对九华工业园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采用访谈和查阅统计年鉴相结合的方式。此次共随机发放纸质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回收后,主要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调查结果

(一) 工业园结构分析

据我们调研发现,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开发建成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已投产企业131家,预计投产企业14家,我们以这145家企业进行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在湘潭政府政策的吸引下,有较多企业进驻园区。在这些企业中,湘潭本地企业占了很大比率,外资企业所占比率较小。

我们将这145个企业按行业进行归类,发现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12个行业里。从图2可以看出本地企业和非本地企业所占行业百分比的大小,其他服务业所占比例最高,机械工业居第二,其次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交通制造业”)、金属品冶炼及制品业(以下简称“金属品冶炼”),这些行业所占比率均超过10%,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电子制造业”)的比率也达到了8.4%。非本地企业在纺织服装业(以下简称“纺织业”)、石化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下简称“非金属制品业”)及其他制造业四个行业没有分布,且非本地企业在交通制造业所占比率远远大于本地企业。

图2 九华工业园企业所占行业百分比

我们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房地产在其他服务业里占了绝大多数,从而导致其他服务业所占比率最大,达到28.24%。而金属品冶炼、机械工业、交通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所占比率大则是由于九华工业园旨在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和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

(二) 环境影响分析

我们查找了这12个行业的碳排放系数[1],如图3所示,金属冶炼业的碳排放系数值最高,石化工业居第二,其次分别是非金属制品业、造纸印刷以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以下简称“文教用品制造业”)。这些行业的碳排放系数都大于 1,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污染型行业;碳排放系数最低的是电子制造业,其他行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机械工业、交通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等的碳排放系数值均低于 1,属于低耗能、低排放的清洁型产业。

通过对2012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计算可以得到2011年工业各行业企业平均废水废气排放情况。因为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其他服务业不属于《中国环境年鉴》里所定义的工业,所以我们无法得知这两个行业的废水、废气排放情况,在此我们没有详述。

通过图4、图5,我们发现文教用品制造业工业废水平均排放量最高,但化学需氧平均排放量和氨氮平均排放量较低。而废水各指标排放总体较高的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及石化工业;总体最低的是非金属制品业。废气各指标排放总体较高的是石化工业、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品冶炼业和交通制造业。总体最低的是文教用品制造业。

结合图1至图5,可以得知九华工业园区,行业比重较大的金属品冶炼碳排放系数、氮氧化物排放量及烟(尘)排放量高但是废水相关指标排放量并不高。电子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排放量稍高。非本地企业所占比率大的交通制造业除了烟(尘)排放量高以外其他指标都符合标准。而非本地企业没有涉及的纺织业工业废水、化学需排放量高,石化工业整体污染严重,非金属制品业碳排放系数、烟(尘)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高。

由于非本地企业和本地企业所涉及的都是既有污染较重的也有污染较轻的行业。且运用的污染指标也反应出各个行业并不是单纯的无污染或是污染严重,而是存在某一个(或几个)排放超标。基于数据的难以获得和所运用的方法较为简单等原因,我们无法给予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进行定量分析。

(三)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湘潭九华工业园引进工厂后,您的生活有改变吗?

调查得知,有9%的人觉得生活没有改变,但是有91%的人还是觉得有所改变,其中38%的人觉得有很大改变。通过我们了解,一半以上的人觉得空气质量变差,最明显的变化是开窗灰尘很大。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水质变差、噪音大且影响正常生活。而在附近有耕地的居民则反映九华工业园的发展使他们觉得垃圾变多,绿化面积在减少,土质变差。

2.对九华工业园的环境保护评价

我们可以了解大多数人对于九华工业园的环境保护是比较满意的,他们觉得园区设备齐全、提示标语醒目、未见到乱排放、员工都有环保意识、道路卫生干净。但还是有少数人觉得九华园区的环境保护做的不到位,其中包括没有任何提示标语或提示标语少、废水等乱排放、工业卫生差、设备陈旧、夜间施工造成噪音影响等。

3.你认为九华工业园的建立给周边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

我们访谈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九华工业园所带来的发展,首先它初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从而导致经济加速发展、人口流动量增加、带动了周边企业的发展、低收入者就业率增长,使周边居民商品房增多、生活更便捷,出台了对老人的各种政策。且不论九华工业园的建立给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但我们不可抹灭它对湘潭经济飞速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4.你认为九华工业园对于周边环境的保护还需要实施什么措施?

根据访谈,我们将大家提出的措施汇总,其中包括员工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工厂卫生标准有待提高、工厂环保宣传力度有待加深、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废水废渣的排放有待合理化处理等措施。

四、结论及建议

结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湘潭市地区碳排放、废水及废气转移的载体产业是多元化的:湘潭承接的产业中既有碳排放系数较高、废气和废水各项排放指标总体较高的污染型产业,也有碳排放系数较低、废气和废水各项排放指标总体较低的清洁型产业。但是,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总体上产业转移让湘潭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是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湘潭九华工业园节能减排的工作给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1.控制增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九华工业园的管理者要严把园区准入门槛和土地使用权,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污染行业的增长(如石化工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强化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在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业及石化工业废水各项指标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周边加快水污染治理建设。对石化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品冶炼及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烟(尘)排放量较高的行业进行监督,督促其引进新的技术或设备,以减少烟(尘)及氮氧化物的排放。

3.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根据情况,对所有企业按行业划定CO2排放量。对于排放量超出范围的企业征收一定费用用以奖励给CO2 排放量少的企业,以促进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或清洁生产。

4.合理规划园区厂房

对于大多数居民反映的噪音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将厂房与住宅区,并在厂房内选择低噪音的生产设备或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传播方式。

5.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纳入今年“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节能科普宣传活动,实施节能宣传教育基地试点,组织《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节能表彰和奖励活动。(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140071)

参考文献:

[1] 代迪尔.产业转移、环境规制与碳排放[D].湖南:湖南大学,2013.

[2] 何艳秋.行业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应用[J].统计研究,2012:67-72.

[3] 闫逢柱,苏李,乔娟.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考察——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科学研究,2011:79-83.

[4] 向求来.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低碳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

[5] 谭鑫.辽宁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评价[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6] 石磊,谭雪,田乐,周乐章,周芳.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内涵界定与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技,2013,75-77.

[7] 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调查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