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之寒
2015-05-30张玮
张玮
易水河边散散淡淡的杨树林子,树叶哗啦啦地摇曳着,间或悠悠地落下几片。河里没有水,干涸的河床灰兮兮的,蜿蜒在山石和丛树中。当年荆轲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和燕丹作别的吗?肯定不是在我脚下这等芜杂的地方,我想,怎么也应该是一个空旷坦荡的处所,有宽阔的驿道相通,而且应该有一个作别的亭子。太史公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尽管对荆轲作了重点的记述,但是对当时作别的情况,也就是寥寥不足百字,具体地方可没有透露。
站在易水岸边,荆轲拿着那卷沉甸甸藏着锋利匕首的地图,冷冷地看着众人,看着众人不同的眼神:期待?悲哀?鄙夷?崇拜?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自己是想拖,但是昨天太子催促了,该成行了,说再耽误时间恐怕前一天为了燕国大任樊於期主动献上的人头就会烂了。他大叫一声:笔墨伺候!两个妹妹马上展开了早已准备好的木简。他冷冷地望一眼那并不很湍急的河水,忽然一阵风,掀起了他的衣袂,腰间的玉佩撞到了青铜的剑护,泠泠作响,一种难以名状的寒栗袭上心头。于是挥笔:风萧萧兮易水寒……
高渐离那会儿应该是坐在亭子边上的吧,他们一行坐着最高档的马车由燕下都迤逦而来。作为国际级的音乐人,筑是高渐离须臾不能离开的吃饭家伙。筑有十三根弦,他凭着出神入化敲击十三根弦赢得了无数粉丝。太子丹是自己的哥们儿,至于荆轲,虽然和自己不是一路,但是这家伙竟然听得懂自己弹奏的曲子。于是,和荆轲订交!不过,当高渐离看到荆轲写下的诗的时候,真的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怎么会这样呢?完成任务不就行了吗?高渐离内心一阵迷茫。荆轲此行凶多吉少,他早就作这样的推想。这时一经荆轲点破,他的眼泪便如断线的珍珠,扑簌簌流了下来,敲响了身边的筑,响起的是流行的哀婉之极的变微之调。
太子丹这时是泪流满面的。他心里很明白荆轲并不愿意为了燕国的事业英勇就义,但是燕国的事业需要荆轲,这件事自己的老师鞠武和大隐士田光在理论上已经论证很久了。一个侠客,尽管荆轲无论专业水平还是艺术修养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他骨子里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和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对这种人,首先要待之以礼,要把他恭维得让他自己都飘飘然忘记了姓什么,然后要投其所好,最后才能晓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你不是说到秦国没有礼物吗?樊於期的人头我给你搞定了,秦王要的地图也给了你,为了成功我甚至花重金从一个妇道人家那里买了那把天下无双的匕首。秦王赢政是和自己光屁股长大的,对他的野心和残酷自己最清楚不过了。没办法,为了燕国的大业,一切都无所谓了,不然燕国和自己的明天就屈指可数了。太子丹看到荆轲的诗,加上高渐离击筑弥漫出来的哀伤,他的哽咽渐次变成了偶尔的嚎啕。和着高渐离的筑音,荆轲唱了起来,太子唱了起来,大家都唱了起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对于所有的史书,我最服膺太史公撰写的《史记》了,不仅因为他塑造历史人物、描绘历史事件实在引人入胜,更因为太史公撰写时严肃认真的态度,使得他记述的历史非常接近于真实,被史学界公认为信史。然而,在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崇拜了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之后,谁知道他当时具体的情况和心态呢?太史公也一样。
文字的历史越接近真实越是杜撰的,但没有文字美丽的杜撰,历史也就不存在了。
我在一块石头上坐下,远处可以望见易县县城杂树掩映的参差楼宇,另外一处的山头上,有一幢耸立的塔,那应该就是辽代建的荆轲塔了。据说易县还有荆轲墓,我想应该不是真的吧。秦始皇会让刺杀他的人下葬到燕国?决不可能。我想这些都应该是后人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而建的。
对荆轲的敬仰乃至崇拜始于何时呢?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诗歌,关于荆轲的,就我所知很有名的有两首,一首是晋代陶元亮的《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另外一首,是写文章骂武则天却让武则天倍感舒服而且痛感人才流失的初唐四才子之一的骆宾王,他的诗是在易水边上送朋友时写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显然,由于太史公的塑造,后代人眼里的荆轲,成了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杀身成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英雄。
眺望着荆轲塔,我很想问:荆轲啊,你一个卫国人,真的是那样为了“正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凛然前往视死如归吗?在你进入秦宫时,在你后来展开地图的时候不是和秦王近在咫尺吗?凭你高超的武艺,就是不用浸了毒的匕首也会手到擒来,怎么用了匕首还跑偏呢?我实在难以理解。对了,当时送别的场面,你发现了没有,以太子丹为首的送行人员,衣皆缟素。晦气,实在晦气!谁的主意?
易水河到了夏天还会流淌起来,但是战国时期的水已经永远流逝了。
(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