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明珠寺沟村

2015-05-30杨兆

当代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丝弦日本鬼子伤病员

杨兆

在太行西部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这里有千年古寺净土寺,这里有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战场,这里有晋察冀军区500余将士养伤的野战医院,这里有祖传百年的乡村丝弦,这里就是被人们誉为太行明珠的寺沟村。

寺沟村位于平山县下槐镇柳林河西畔的一小山沟内,因村西山顶建有净土寺寺院而得名,它由一个行政村三个自然庄组成,现在常住人口80余户,200多人。

离村4公里远海拔1300米高的寺顶是净土寺的所在地,站在寺顶环顾四周连绵的群山,纵横的河流湖泊尽收眼底。据碑文记载,净土寺建于晋代公元265年(晋代),距今1800多年,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重修,大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复修,那时净土寺气势恢宏,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院经营着当地良田万顷,碑文记载其边界南至滹沱河,北至桃花崖即现在的水渣沟,东至柳林河,西至马蹄山,即现在的驼头,方圆几十里。当年四周的穷苦农民纷纷来到这里为寺院种地或租种寺院的土地而谋生,起初住在山洞里或悬崖下的窝铺里,随着人口的增多,生活的好转,陆续在寺院下边的山坡上盖起土坯房。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姓氏较为繁杂,一个小村竟有贾、李、韩、梁等21个姓,人口多时达120户,450多人。

在寺院西麓百丈断崖下的山腰间有一个修行洞,当年寺院众僧曾在此修炼,洞口仅一人能进,越往里越宽敞,最大处有五间房大,能容数百人。洞内笋石倒挂,千姿百态,洞中有洞,深不可测,投下一石听不到落地之音。

从寺顶回来,我们在村子里探访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35团休养二连500余名伤病员曾居住养伤的住处。当时为保密起名休养二连,实际是晋察冀边区的野战医院。寺沟村三面环山,林木繁茂,易守难攻,加上当地群众基础好,相对比较安全。1938年至1945年,晋察冀边区35团时任团长张震所部500余伤病员选择在此养伤。当时驻地有连长狄风祥,指导员杨西,医生有白求恩,眼科医生周健,还有其他10余位医生,有两个看护班,班长是刘青秀、刘金叶,护士长田正汉,洗衣班有翠朵、安新妮等5人。村里有重病监护室、手术室、修养室、电话排、连部、孤儿院,还有两个大伙房。聂荣臻司令员住贾家大院,院里有防空洞、逃身洞,聂司令用过的油布雨伞、马灯、盘、碗、盅、蝇扇、酒葫芦、马蹬、饭盒、指南针,房东将其完好无损保存至今。白求恩住封永瑞家北屋,屋内有防空洞和逃身墙柜,西屋是手术室,白求恩在这里为许多伤员做手术。白求恩授课室设在贾桂堂家,他在这里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场救护医疗队员,在白求恩授课室的外墙上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墨迹——德国附近简图。那时全村百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炕上地下全是伤病员,乡亲们把八路军当亲人,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伤病员住,把最好的被褥抱出来给伤病员铺。除此之外全民皆兵,7~17岁是抗日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送信;18~25岁是青抗先,协助八路军支前参战;26~55岁是模范队,负责运送弹药、抬担架,带路。老人妇女则在家推米碾面做军鞋。

1938年~1939年,白求恩数次在寺沟村封永瑞家居住。他们把正房腾出让白求恩住,自家六口挤在一间又小又黑的南屋里。那时封永瑞年小常到连部玩耍,白求恩见他就背,拽住胳膊往后一甩扔到肩膀上,扛到看护长那里放下,然后和看护长一起去查房。封永瑞至今还记得白求恩身上长了很浓的汗毛,扎得他浑身痒痒。那时村里住着500多名伤病员,有的腿受伤拄着双拐,有的手炸断挎着胳膊,轻伤号伤好后就归队,有的重伤员从战场抬下不久便牺牲。在村后红岩下至今掩埋着200余名抗日烈士。那时每家每天出一个公差,为八路军抬担架,送弹药,领路。每家存放200~300斤公粮,百姓宁可自家的粮食坏掉,也不能让公粮霉烂变质。

秋末冬初,日本鬼子得知八路军休养连在寺沟村,便集结200余兵力分九路围剿寺沟村。那时八路军伤病员早已转移,老百姓都钻了山,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进村后一无所获,在离村大约一华里远的一个山洞口抓到妇救会主任崔志云,问她八路军伤病员藏在哪里,崔志云说不知道,日本鬼子就放出狼狗把她从头到脚咬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最后日本鬼子把她推下悬崖,幸亏被半崖的树枝挂住没有摔死。日本鬼子听到洞里有声音又不敢贸然下去,就抱来玉米秸点着熏,然后在玉米秸上压上石板,日本鬼子走后,人们从洞里拽出13人,8人被活活烧死。那天在村边麦场上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把梁黑小、崔风奇等4人绑在门扇上问八路军伤病员藏在哪里,他们异口同声说不知道,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抱来干柴把他们活活烧死。把贾风鸣、陈忠和绑到下槐镇用刺刀刺死。全村15人被杀害,仅贾桂竹一家就有7人被杀,村里50多间房屋被放火烧毁。全村笼罩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人们钻在山里几天都不敢回家。日本鬼子的暴行引起全村人无比的愤慨,纷纷要求参军上前线为乡亲们报仇雪恨。1942年,全村16名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八路军,梁仕正、韩为合、崔白子等6人光荣牺牲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在寺沟村,不仅张震、聂荣臻、白求恩数次在此住过,晋察冀边区4分区也在此住过,据现年91岁当年在4分区特务连当班长的吴斌回忆,1943年10月大扫荡时,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叶长庚、参谋长易耀彩、政治部主任王子峰就住在寺沟。

寺沟村还是地方剧种丝弦的发祥地。起初寺沟只唱秧歌,唱了几代人。文场只有鼓、锣、钹、镲四件,无乐器伴奏,多以二人说唱为主,后来改唱丝弦,组建了丝弦剧团,至今已唱了100多年。全村几乎人人会唱,家家有演员,有的一家有五六个演员,父子同台、夫妻同唱是家常便饭。“文革”中剧团受到批判,被迫解散。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寺沟丝弦剧团得以重生。

1979年丝弦剧团重新起航,贾桂竹任团长,他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办团方针,走出去请进来,从定州、卸家河请来教师辅导。经过一个冬天的紧张排练,学会十几出新戏,先后到合河口、营里、龙窝、小觉等地演出,还应邀到邢台、邯郸、衡水、保定等地演出,一年中有多半年在外演出,有的村庄没钱他们就义演,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2014年,贾桂竹激流勇退主动把丝弦剧团的大旗交给青年演员霍文文。霍文文不负众望,把几年来养鸡挣下的20多万元钱用来更新了行头和衣箱,一个崭新的乡村剧团生机勃勃地活跃在平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贾桂竹退而不休,他一边登台演出一边言传身教当导演,演出之余则伏案疾书搞创作,他编写的反映以栗再温、曹火星、南汉宸革命生涯等为题材的《漂泊的灵魂》《非凡的岁月》等10余部剧本已脱稿,不久将搬上舞台。

(责编:刘贤)

猜你喜欢

丝弦日本鬼子伤病员
一丝传一弦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九江丝弦锣鼓
小林清:“日本鬼子”如何变成“日本八路”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1948年解放军为何还能抓到“日本鬼子”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南京1937(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