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劳动”
2015-05-30
五月是一首歌,是岁月奉献给劳动者的赞歌。五一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也是劳动赞歌飘扬的日子。“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首首铿锵作响的古诗词,变成潺潺流动的溪水,流进我的心里,在浪漫的气息里感受劳动。
“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诗经》里的《伐檀》篇,全诗运用对比的方法,
描寫伐檀木的劳动者一边劳动一边想到
社会的不平:劳动者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剥削者们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它的妙处还在于句式安排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富有感染力。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是一首千年传诵感人至深的叙事诗,形象鲜明地勾勒出一个烧木炭的老人劳动的艰辛,透过他,我们仿佛看到许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劳动人们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淌着辛酸的泪水,让人深思。而他的另一首《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古代农人们扛着锄头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种出了我们每天三餐的粒粒米饭,其意义在于警示世人,一粥一饭得来不易,千万不要浪费粮食。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说:“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夏日农村的劳动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在古代,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节日庆祝劳动节,但劳动人们的劳动场景不知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愫,吟出万千华章诗句。漫步在风格迥异的诗歌花园里,令人目不暇接,信手拈来几朵,慢慢赏读,让人情趣盎然、流连忘返。
(刘昌宇/文,摘自《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