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智慧旅游发展对策和措施

2015-05-30袁传武柯尊胜刘朝学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袁传武 柯尊胜 刘朝学

摘 要: 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实质就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本文分析太子山森林旅游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智慧旅游的对策和措施,并指出互联网技术与太子山森林旅游结合,将大大提升太子山森林旅游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太子山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太子山智慧旅游;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53-04

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智慧旅游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1-2]。智慧旅游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3]。智慧旅游的主要核心技术集中于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倪亚楠[4]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了智慧旅游平台。王谦[5]基于物联网模式,分析研究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石宇良[6]提出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云解决方案,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的旅游服务需求。张旗升[7]基于ArcGIS Engine技术,开发和设计了自主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翟鸿雁[8]以物联网关为技术基础,研究与设计了智慧旅游平台。王平平[9]根据国内旅游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产业链现状,提出智慧旅游云平台需求及总体架构。张志刚[10]基于称动应用服务(APP)技术,开展了智慧旅游的研究和应用。张洪飞[11]提出了智慧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思路。敬铅[12]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开发设计了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赵亮[13]结合湖北省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合“大数据”时代的湖北智慧旅游发展思路。此外,安徽、上海、江苏、南通、桂林、常州等省市也进行了智慧旅游的专项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14-21]。这些研究为促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指明了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研究还表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智慧旅游成为进一步落实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未来3年以及10年的“互联网+”发展目标,要求传统行业加快与互联网融合的进度,“互联网+”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形势下,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旅游”将成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新常态。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北缘的森林旅游胜地,是“中国农谷”规划建设区和门户,被誉为江汉平原的“绿色明珠”,其生态区位重要,地理区位优越,2011年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目前,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抢抓发展新机遇,以“突出特色、产业融合、共同参与”的特点,坚持“宜居、宜业、宜游”三结合的方向,着力打造太子山森林生态小镇,努力创建省级旅游名镇,加快发展太子山森林旅游产业。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太子山森林旅游结合,将大大提升太子山森林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太子山森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 太子山森林旅游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太子山森林旅游现状

湖北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鄂中江汉平原与大洪山余脉交汇处,总面积7 930 hm2,森林覆盖率达83%。公园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4 ℃,有138科204属400种植物资源和2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公园人文景观独特,历史地蕴深厚,其中王莽洞景区是集森林观光、溶洞探险和科普教育实习的特色景区,是目前中国农谷核心区唯一的3A级风景区,总面积520多hm2,景区内有森林观光、地下探险、树上拓展、户外露营、野外森林拓展等旅游项目,目前正在建设森林养吧园、樱花园、灵芝园、森林漫步道、森林科普园和户外帐篷露营地等旅游项目。自2012~2015年上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3.9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 000万元。现正在进行开发改造的旅游项目有王莽洞风景区(3A级)、龙台风景区(狩猎场、动物园和梅花鹿养殖基地等)、湖北文化创作基地(一期)、仙女紫薇园和太子(森林)小镇等5个重点项目。另外,正启动规划华中植物园和招商建设太子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两个项目。

1.2 太子山森林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过去一直以林为本,砍树卖树和种苗卖苗为主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晚,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花力气打造旅游品牌和产品,落后于周边同时代开发的绿林、黄仙洞、空山洞和彭墩等旅游景区。较早建设的王莽洞景区,在发展中没有系统地规划投入,形象与产品定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完整的景区整体建设规划。目前比较有吸引力的文创基地、狩猎场、花田、紫薇园也是刚建起来,还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及宣传效应。

1.2.2 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太子山旅游建设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景区、景点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导致旅游业“六要素”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成为问题。缺乏有效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在旅游高峰期时,无法实时获取游客信息,及时对游客进行时空分流,均衡分布游客,减轻景区压力。同时,缺乏危机应急响应管理平台,无法及时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可能会给游客、居民、景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和损失,特别是节假日旅游客流的集中使太子山旅游的安全问题成为最大的隐患。

1.2.3 生态旅游文化薄弱

太子山森林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还处于无序状态,既没有规模化的生产企业,也没有综合性的旅游购物点及网站。生态旅游文化至今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大餐,也没有互动性活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游客往往是“走马观花”,留不住游客,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低碳旅游宣传不到位,部分游客生态观念淡薄,随着景区游客的增多,造成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废水对太子山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了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2.4 管理机制体制不顺

从事旅游开发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林场职工直接转变而来,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不到旅游开发管理的要求,满足不了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营管理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激励机制,职工责任心、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和做不好没有区别。受体制制约,人才很难引进来,员工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以致缺乏活力,缺乏动力,更缺乏市场竞争力。

2 互联网技术为太子山发展智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1 便利的智慧化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络、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性应用[22]。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太子山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2.2 支撑太子山智慧旅游的信息技术日趋完美

首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平台逐步成熟;其次,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上网、处理邮件、处理文件、看书、交友、玩游戏、拍照/摄像、手机导航等功能为太子山发展智慧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较2014年底增加3 67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88%,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亿人,手机上网网民数594亿[23],这也为太子山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2.3 智慧旅游将成为太子山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新途径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太子山生态旅游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构加速,另一方面,游客消费群体网络渗透率的提升,使得智慧旅游在太子山旅游业中应用成为可能和必须。同时,面对全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太子山旅游产业的必然趋势。

3 太子山发展智慧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的实质就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借助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去感知各个方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安排调整旅游计划,做到旅游的智能化、便捷化。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基础支撑,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旅游的前提条件。借助卫星通信网络、广域和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等,建立覆盖整个旅游景区的通信网络,提高旅游服务信息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硬件条件得到保证。在景区铺设环形光纤网,光缆长度约15 km,太子山管理局到王莽洞风景区约10 km,总计25 km,形成两小环一大环高可靠冗余链路。整个景区部署7个大功率无线AP以及一个AP管理端,实现景区全WIFI覆盖及无缝漫游。在王莽洞风景区部署3个大功率无线AP,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风景区部署2个大功率无线AP,龙台风景区部署2个大功率无线AP,雁门林场绿化苗木基地部署3个大功率无线AP,共用AP管理端。改造和建设中心机房,建立太子山森林旅游核心数据库。

3.2 加强景区精准化营销系统建设

加强王莽洞风景区、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风景区、龙台风景区等旅游信息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借助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高频智能标签、移动GIS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出入景区的人员车辆和后台旅游综合监管服务系统提供位置服务。通过车牌识别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票务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多个系统数据深度挖掘,实现对各景区客源的精准统计和分析,为精准营销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营销转化率提供考核依据。游客能通过移动终端无线上网,获取旅游云服务平台中的旅游信息,便捷地处理旅游中的综合服务信息,满足游客自身需求。在景区入口以及接待中心入口部署双基色、全彩的户外LED大屏显示系统,实时显示交通信息、停车场、酒店信息、运营指令、路面情况、气象环境指数等综合信息。在客流量高峰时期实时播放重要景点的客流统计数据等,播放景区生态资源保护知识、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宣传片等,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人们对智慧旅游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3 加强景区智能化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王莽洞、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龙台等风景区分布的区域比较广、各个景点资源配置单一,容易发生拥堵、事故、灾害等状况,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为了应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智能、高效、全面的指挥预警体系是提高景区自身应急处突能力的重要的保障。建立太子山智慧旅游分析预警系统,全面提高太子山智慧旅游发展的预测、预警能力,实现重点景区的动态监控,有效支撑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旅游市场分析运行。同时,部署应急对讲系统,在王莽洞风景区景区、仙女农场紫薇观光园风景区、龙台风景区安装5套报警终端。游客一旦发生意外,可通过前端应急呼叫终端向景区服务指挥中心求助,指挥中心在接到求助后,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前往帮助。

3.4 加强景区人性化游客服务建设

建设旅游服务门户网站、微信平台及APP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同时实现咨询、投诉、预订等智能化、人性化服务。通过网站,为游客提供景区导游、导览等服务,促进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查询、景点大全、线路攻略、品牌推广、网上体验、知识管理、规划指导等功能。同时,网站还提供准确、权威、实时的生态旅游信息发布。同时,建设景区旅游一卡通系统,将王莽洞风景区、仙女林场紫薇观光园、雁门林场绿化苗木基地、龙台风景区(狩猎场)4景点纳入“旅游一卡通”管理范围,实现一个景点开卡、所景点识别并通用,提供的验票终端、智能POS机等设备,持卡人可在景区内“旅游、消费、餐饮、娱乐”等一卡通刷所有消费场合。

3.5 健全工作机制体制,编制智慧旅游顶层设计

3.5.1 健全和完善太子山智慧旅游的机制体制

成立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太子山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设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由于信息化工作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科学引导和把握太子山智慧旅游发展方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全国或全省知名信息化专家和法律顾问,为太子山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咨询保障服务。

3.5.2 编制太子山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智慧旅游建设涉及面较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的指导。编制《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智慧景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理清建设思路,在未来5年内,为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合理的顶层设计,使智慧旅游工作能够健康、有序、高效地推进。该规划应着重坚持以游客为本的原则,为游客服务,贴近游客所需,以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建设集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太子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3 拓展资金渠道,加大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投入

加强与国家林业局、湖北省林业厅、湖北省旅游局等政府部门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智慧旅游建设的政府专项资金。争取以市县投资的方式,拓展太子山智慧旅游建设经费的投入渠道,加大智慧旅游建设投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设立太子山智慧景区建设专项资金。同时,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为太子山智慧景区提供多源化的建设资金保障。加大信息技术和旅游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太子山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增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97101.

[2]涂琼华.中国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J].现代商业,2014,(11):5354.

[3]盛立军.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智慧旅游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2014,(22):5758.

[4]倪亚楠.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研发[J].信息技术,2014,38(5):3438.

[5]王谦.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45149.

[6]石宇良.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旅游信息化的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2):8789.

[7]张旗升.基于ArcGIS Engine的自主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6):9499.

[8]翟鸿雁.智慧旅游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4,4(11) :7375.

[9]王平平.智慧旅游云平台需求及总体架构研究[J].电信科学,2014,30(11) :6165.

[10]张志刚.基于APP技术的智慧旅游的研究和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133133.

[11]张洪飞.智慧旅游门户网站设计[J].网友世界,2014,(15):49.

[12]敬铅.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设计[J].移动通信,2013,37(15):1518.

[13]赵亮.“大数据”时代下湖北智慧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当代经济, 2014, (17):3233.

[14]朱磊,张洪,巩胜霞.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226.

[15]叶寒青.上海市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7(1):3440.

[16]曹灿明,魏珍珍,张芳,等.江苏省智慧旅游研究[J].经济师,2014,(5):195197.

[17]陈雨茜.杭州智慧旅游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商情,2014,(45):299.

猜你喜欢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在施工图审查管理中的应用与分析
在建设海外周刊远程传输系统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互联网下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研究
浅谈互联网+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传播学门外的互联网技术反思:《Daedalus》互联网专辑剖析
蜜罐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