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传媒的传播特点

2015-05-30赵丽丽

2015年6期
关键词:手机媒体手机

赵丽丽

摘 要:手机现在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手机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充满活力的“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有着互动、快捷、大众、多元的显著特点,它体积小容量较大具有便于携带的先天优势,并且以最为迅速的方式与人交流,传递的信息容量丰富,随着APP的发展,受众群体也变得很广泛,不仅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而且给现代的人们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也推动了相关互联网和商业运营商业的发展进步。但它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在使用享受之余,我们应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将让人担忧。当然监管上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难题,需要我们从技术、机制、法律等方面综合考虑,探究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手机;手机媒体;“第五媒体”;优势与不足

人类在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网络形成的基础上发明了手机,让通信技术进入了新的革命时代。手机也被称为移动电话或者蜂窝式便携无绳电话。然而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温森①却认为,将手机称为“cell phone”会更贴切准确些,cell一词有三个意思:细胞、蜂窝、牢房。他形象地解释说:“手机像有机体的细胞一样可以移动,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生成新的社会、新的可能、新的关系。换言之,手机不仅有移动的功能,而且有生成和创造的功能。而“牢房”一词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手机的功能,它使我们身处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因为手机,我们无处藏身,网络覆盖之处,其他人随时随地可以找到我们。”

随着3G技术、wifi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手机媒体与电脑、报纸、电视、广播相比,它更普及,更互动,更便携,更丰富,特色突出。手机媒体现已逐渐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一般都采用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的定义,因为此著作为国内第一部研究手机媒体的专著,即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媒体既然被公认为“第五媒体”,就必然与其他“四大媒体”的特点有许多不同之处,也肯定有着它们所不具有的的独特特性。受众如此之广,能够从传统媒体的强大控制力下,从占据一席之地到形成巨大的挑战,甚至逼迫传统进行数字化转型。手机媒体自身的突破创新必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手机媒体的优势

1、互动性和针对性强。手机最初是一对一交流通话,而现在手机媒体借助某些平台,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更为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不受约束随时随地进行双向、多向交流。另外,手机内容服务商还能为受众提供各种各样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2、信息源内容和传播形式多样。在3G业务的推动下,手机媒体内容涵盖面越来越广,其表示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手机媒体本来是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的,但是现在不仅打破了制作周期、获取地点、利用公共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更打破了信息采集者的限制,任何一个人只要有手机都可以成为媒体记者,随便拍张刚照片,上传到网上平台,都可能成为最火的新闻。多元化、全面、快捷已是当今手机媒体的绝对优势,而且手机发展迅速,现在已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来进行信息传播活动。

3、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手机本身无线移动设备,依靠数字化传播,所以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范围较广、限制因素较少。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手机媒体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客观限制,随时更新新闻动态,甚至可以向人们传播刚才发生的、很具真实感的新闻事件,或者直播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由于现在手机的价格实惠,拥有人数相当庞大,所以受众数量也很可观。

二、手机媒体平台应用现状

iPhone和Android是现在最强大的手机媒体平台系统,它们的诞生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过去对手机的期待,传统意义上的手机仅是语音通话,现在手机不仅可以触屏,还积聚了“系统、网络、云、APP”等概念,手机已经变为一个互联网终端,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手机现在就是一部便携式电脑。

手机媒体功能的强大,手机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须。当下手机传媒功能如下:

一是互动连结。主要指满足人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交友、聊天、联络功能。即时类:腾讯QQ、MSN、微信、邮件;实名类:人人网、朋友网、校友录;传统类:彩铃、短信、彩信、电话、广播;社区类:百度贴吧、chinaface、微博、天涯社区、开心网。

二是新闻传播。主要指满足人们获取新闻消息、广告、天气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功能。新闻教材有这样一句话:“报纸将依然有绝对优势。”然而在今天,这一说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如纸质产品电子版青年文摘、广西日报,网络电视台CNTV 、各地方电视台,网络在线收听等。新媒体发展更是迅猛,如互联网门户网站搜狐、新浪、凤凰等,自媒体公共新闻、QQ动态、微博更新等。还有各种的商家广告。

三是商业支持。主要有商务往来、网络购物、手机支付、扫二维码。例如电子商务网站: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B2B)、企业对消费 (Business-to-Consumer,B2C)、个人对消费者(Consumer-to- Consumer,即C2C)、阿里巴巴等;再如电子商务E-mail:网易163、雅虎邮箱、新浪邮箱、qq邮箱、139邮箱、G-mail等;还有视频通话会议、3G手机视屏通话等。我们生活中最为方便的还是网银支付和手机支付宝。手机支付快捷方便,几乎所有银行都可以开通网银,也可以短信快捷支付,例如买火车票、交水电煤气、通讯服务、银行转账、商场NFC支付等;信誉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利于个人网购,2012年双十一天猫手机交易9.4亿人民币;2013年8月手机团购交易额36.9亿人民币,购买人次达5954.8万人;2014年双十一天猫交易额突破571亿元,其中移动交易额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②。

三、手机媒体引发问题和管理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手机媒体的方展情况堪忧。

一是手机自身问题。手机依靠网络信号,当你身处电梯、树林、山区等信号差的地区和相对封闭场所时,手机的功能基本全部丧失,即使有微弱信号,传输速度、下载速度也会大大降低。手机电池续航能力较差,待机时间比较短,一般的智能手机一天充一次电是常事,非智能手机续航能力强,可是手机媒体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比如手机电视,看电视节目,手机电池的续航时间就会减少到不足8小时,甚至更少。还有手机屏幕、分辨率问题,虽然尺寸在不断增大,但分辨率高的大屏手机与人们的购买力又产生了矛盾,也将影响手机媒体的发展。随着很多软件的开发,手机作为媒体的存储能力也受到挑战,虽然手机技术日新月异,但随着受众对信息传播的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硬件技术仍将面临艰巨挑战。像当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提供的手机流量收费相对过高,也会影响手机媒体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基本的文字、图片还可以,视频、直播就比较困难,传播的速度以及质量就会降低。

二是对人生活的影响。首先是人际交往,我国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礼义之一。手机媒体在进行互动交流时,信息表达在有些时候不如见面聊天谈得更清楚,比如标点、语气、肢体、表情等在网络上很难表达的,也可解释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区别,也可解释“见面不如网聊”等现象。再如亲朋好友聚会,出现“在一起又不在一起”的矛盾场景,因为大家都是聚在一玩手机,长此以往,亲人之间难免有隔阂,朋友之间会越来越生疏,严重者就是“宅”,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社交活动都会慢慢扭曲改变,对整个人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次阅读习惯受到影响,手机阅读浏览很容易导致浅阅读,阅读缺少思考,临时抱佛脚,缺少深度,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在手机操作中,习惯了复制粘贴、保存网页、word文档、截图等看似便捷的手段,可是你真的会去看吗?真的还记得那又是什么吗?不要停留在浏览层面,要潜心阅读,书记才是心灵堡垒的砖块,思维成熟需要读书读报。最后虚拟空间,彼此处于隐蔽状态,缺少约束力,个性和欲望不断升级,自然导致信息难以控制,从而加速俗滥信息的传播,手机病毒、手机咋骗、手机色情、虚假广告等各式各样的不良信息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毒瘤。不分场合、时间的随意拍,也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还有手机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年轻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也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手机媒体监管。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快新媒体法的构建,针对传播群体广告商网站法人,对其广告、商品信息俄真实性要有所要求,对传媒资格、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有所审核。针对个人的传播行为,例如诽谤他人、偷窥隐私、损坏名誉等行为得有所惩处。政府可以倡导个人实名制,手机号码或身份证号码;对于不良信息网站进行专项治理。当然与之同步的就是科技支持,新的过滤软件、杀毒软件等的开发,政府在科研发方面应适当加大投入,提高电信行业基本硬件的质量。其次是行业内部,应该制定行业标准,避免行业纠纷,尤其是定价策略;提高行业道德等非法制条例准则,媒体从业者的个人素质、个人道德也应该严格把关。特别是随着3G已经开通,立法时机和条件比较成熟,应当尽快出台《手机媒体管理条例》③。

不可否认,手机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部分。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涵都有它的优势。任何媒体都有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当手机从简单的通训工具演变成为现今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时,手机媒体的发展就已经进入快车道,而其他相对应的技术、品质、监管也应该相应跟上。虽然现在存在一些隐忧,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创新,很多技术难题还是会克服的,手机传媒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 黄罗维.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路径初探.人民网,2014(5).

[5] 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新闻界,2006(3).

[6] 袁志坚.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初探.传媒,2007(7).

注解:

① 保罗 莱文森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手机概念

② 2014年11月12日 10:12 网易新闻 来源:荆楚网

③ 黄罗维.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路径初探.人民网,2014(5).

猜你喜欢

手机媒体手机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