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关雎》当是求贤诗

2015-05-30穆嘉宇

2015年6期
关键词:关雎主旨

穆嘉宇

摘 要:《关雎》是《诗经》首篇,历来为学者们重视,关于其主旨争议很多。为了探明《关雎》主旨,整理了各家观点,并试图从关键字词、周代婚俗礼乐制度、《诗经》传播至编订过程及其实用价值等方面,探究对其主旨的影响,阐释《关雎》主旨应为求贤之义。

关键词:《关雎》;主旨;周代婚俗;传播与编订;实用价值;求贤

一、关于《关雎》主旨几种主要的说法

1、美“后妃之德”说和“后妃求贤”说

《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又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可见,《毛诗》认为《关雎》主旨是“美后妃之德”,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但此说在宋代以后影响减弱,现代学者极少采用。

2、刺康王晏起说

刘向《烈女传》卷三说:“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扬雄《法言·至孝篇》说:“周康王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故习治,则伤始乱也。”故三家诗认为《关雎》主旨是刺康王晏起,但并不认为其本义是讽刺诗,而是认为《关雎》有“正夫妇” 的讽谏作用,实质上与《毛诗》美后妃之德说相差甚微,只是更注重《关雎》的讽谏作用。(张启成,1987)故此说略而不论。

3、贵族贺婚歌说

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宋代朱熹,其《诗集传》说:“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拟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简贞静之德,故作是诗。”首次明确《关雎》是宫人咏文王娶拟氏之作。宋、明学者多从此说。此说得到很多学者支持,有较大的影响。

4、恋诗说

清代的陈启源最早提出此说,其《毛诗稽古篇》:“《关雎》友、乐二章 (注:即“钟鼓乐之”、“琴瑟友之”二章),预计初得时事也。”“预计”,即设想将来之事的意思,就是君子希望和淑女成亲,而实际上尚未成亲。此说到了“五四”运动以后便逐渐风行起来,得到了胡适、刘大白、闻一多等学者的支持。恋诗说在阶级性问题上,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民间的恋诗,一派认为是贵族阶级的恋诗。(张启成,1987)

5、求贤说

这种观点认为,《关雎》是一首披着情诗外衣的诗。人皆有爱,发乎为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人有立志,志立于心,心之所志,发言为诗。《诗经》中的诗与志、志与情便是如此。《关雎》表达的就是一种志,君子对淑女的志,扩大来说就是君侯求贤。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卷后本古佚书》认为:《关雎》是以思“色”喻思“礼”,比喻思求具有仁、义、礼、智、信的贤者。《古佚书》是战国末年的抄本,这说明战国时代的人正是按思淑女比喻求贤来理解《关雎》的。翟相君(200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好逑即腹心之义,《关雎》以色喻礼,是求贤、迎贤、举贤的诗。”赵大威、李正芳(2001)认为该诗表现了君子求贤、思贤和礼贤。

二、从对关键词语的解读看“求贤说”的合理性

1、雎鸠

“关雎”是一种吃鱼的猛禽。《尔雅》郭璞注云:“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诸山边食鱼。”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九:“鹗,雕类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食鱼鹰。”胡淼(2007)在《<诗经>的科学解读》中指出:“颚是猛禽,不是鸣禽,鸣声略如kai-kai-kai,看不出这种鱼鹰与‘关关雎鸠的诗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因此,以“关关雎鸠”象征夫妻和谐缺少根据。

2、逑

“逑”也作“仇”,汉石经即作“仇”,本义是两鸟相背的样子。(于茀,2004)《尔雅》云:“仇,合也。”又云:“仇,匹也。”《毛诗话训传》 中毛传、郑笺皆言“逑”为“匹”,《毛诗正义》孔疏承毛传、郑笺。《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经集传》朱子云:“逑”与“仇”同古音,“逑”与“仇”同属幽部。”闻一多考证,《关雎》中的 “好逑”与《兔罝》中的“好仇”等同,《韩诗》便作“君子好仇”,故“逑(即“仇”)即辅佐、助理。

三、从周代婚俗礼乐制度看“求贤说”的合理性

1、婚礼不用乐,阴礼不用阳乐

《礼记·郊特牲》说:“昏(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昏(婚)礼不贺,人之序也。”郑注:“幽,深也。欲使妇深思其义,不以阳散之也。”孔疏云:“昏礼所以不用乐者,幽深也,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修妇道。乐,阳气也者,阳是动散,若其用乐,则令妇人志意动散,故不用乐也。”婚礼为阴,乐为阳,二者不和谐。古代婚礼不用乐,也就没有歌;不贺,也就没有贺婚歌。今人以此诗末章为男子奏乐迎娶淑女,恐怕正是犯了以今律古的解诗大忌。(张震泽,1982)

2、钟鼓是大乐,非民间乐器

《关雎》中的“钟鼓”,指的是编钟和悬鼓,是大乐。《周礼·春官·小青》:“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郑注:“乐悬,谓钟磐之属悬于苟。”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钟馨悬挂的方式不同,但都是王、诸侯、卿大夫、士等上层社会使用的乐器,而非民间乐器,《关雎》 中“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并非描绘民间贺婚的情景,这违背了礼乐制度。

四、从《诗经》传播编订的过程看“求贤说”的合理性

关于《诗经》的编订一般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献诗制度“主文谲谏”,用诗于政治教化,对赋诗言志的文化传统影响深远。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阐述了他所观察到的《诗》义的不同层面,其云:“惟是诗人之意也,太师之职也,圣人之志也,经师之业也。今之学《诗》者也不出于此四者也,而罕有得焉者。”传统经学家认为,孔子删诗是《诗经》之所以为“经”最关键的因素。欧阳修也认同此观点,其《诗本义》:“《诗》,孔子所删正也。”孔子删诗不仅淘汰了那些不具有讽谏功能的诗,而且使它有了典范作用,具备了“经”的性质。

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是近年来出土的竹简《孔子诗论》。《孔子诗论》29支竹简中论《关雎》的有 4 支。经整理,目前断文如下: 第十简:“《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害(何)曰童(终)而皆(偕)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俞(喻)于礼,……”第十一简:“《关雎》之改,则其思其益矣。” 第十二简:“……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 ”第十四简:“其四章则俞(渝) 矣;以琴瑟之悦,忄矣 ( 拟) 好色之忄元 (愿)以钟鼓乐,……”。第十简《关雎》中的“改” ,李学勤(2002)训为“更易”,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我们可以用“以色喻礼”来理解《诗论》作者对《关雎》的看法,这又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卷后本古佚书》中“《关雎》是以思‘色喻思‘礼,比喻思求具有仁、义、礼、智、信的贤者”不谋而合。

《关雎》作者不详,诗人之意已不可求,且诗义在传播过程中也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那么作为经过圣人孔子删录,且具备“经”的性质的《诗经》的首篇,我们应该给予太师之职和圣人之志较多的关注,即其在编订过程中形成的主旨:政治教化的意义——“求贤”意义。

五、从《诗经》的实用价值看“求贤说”的合理性

《诗经》在先秦,曾被闻一多称作“是全面的社会生活”,因为它的问世,是与政治、宗教、外交、教育等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实用价值。也正是这种实用性赋予了它“经”的性质,所以人们阅读《诗经》,不是始于理解,而是始于运用。(蒋方,2004)关于《诗经》的实用价值,古代文献中载有多种说法,其要者有:

①“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大祭祀,帅瞽登歌,合奏击拊。大飨,亦如之。”(《周礼·春官·大师》)

②“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导)、讽、诵、言、语。”(《周礼·春官·大司乐》)

③“天子省风以作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④“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褚斌杰(2002)认为《诗经》“既是为了劝谏嗣君、补察时政,也是为了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以用于祭祀、燕飨;既是为了满足天子耳目之娱,也是为了以之为政治伦理教课书传授贵族子弟,用以修身养性。”所以,鉴于《诗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周人对编订《诗经》持有严肃的态度,使其一开始就成为具有政治教化、道德垂训、及文化教育等意义的典范著作。以实用价值赋予《关雎》,是它本身固有的应用。而引申出来的应用,全看用诗人如何,而不在诗的本身如何。用诗人赋予其政治上的求贤意义,即本文探讨的价值所在。(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

[2] 车行健,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欧阳修《诗本义》的本义观及其对《诗经》本义的诠释[J],诗经研究丛刊,2003(5)

[3] 胡淼,《诗经》的科学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4] 蒋方,试论《诗经》之文本意义的历史演化——兼论《毛诗正义》的文本意识[J],诗经研究丛刊,2003(4)

[5] 李学勤,《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J],齐鲁学刊,2002(2)

[6] 于茀,金石简帛诗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

[7] 赵大威,李正芳,《诗·周南·关雎》是求贤诗新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6)

[8] 张启成,《关雎》本义述评[J],贵州文史丛刊,1987(2)

[9] 翟相君,《关雎》是求贤诗[J],许昌学院学报,2001(1)

[10] 张震泽,说《关雎》[J],文史哲杂志,1982(6)

猜你喜欢

关雎主旨
视域融合视角下《关雎》的英译本对比研究
主旨演讲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平淡真实显主旨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诗经·关雎》“刺诗说”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