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5-05-30刘琴
刘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6-01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我谈两点体会,请同仁斧正。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現,需要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为的巨大动力,是个人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源泉。数学老师若能满足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需要,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1.学生求“新”的欲望。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语言枯燥的学科,若老师只是一种教授模式,虽传授了不少新知识,但却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不符,教学成绩常不如人意。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狠下功夫,在构思每一节数学课时,对内容安排、组织形成、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力求有所创新,比如在讲解《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先来了一场学生考老师的活动,让学生随意举一个数,我随口答出是否能被2、3、5整除,让学生大为惊奇,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顺势引出新课,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这些数的奥秘。这节课别致的开场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求“胜”的心理。争强好胜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心理,对于身处当今这个人才竞争时代的孩子,我们教师更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素质。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竞猜、抢答、竞赛等一系列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每一次测验,我都按小组进行评比,并对成绩普遍优异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小组共同进步的予以特别表扬,并鼓励这个小组的同学继续努力。如此让学生明白,只是个人的进步不可取,团队的共同进步才是重要的。在这种竞争过程中,逐渐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学生求“乐”的心理。快乐高兴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心情,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快乐需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轻松、自然、不拘一格,不要一味强调组织纪律性,让它变成学生的心灵枷锁,要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当然,所谓的“轻松”并不是随意、无规矩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上课时的语言、声调、面部表情、姿态、行为都要生动、丰富,偶尔还可根据所讲的课题内容设计一个笑话,让枯燥的数学讲解变得更为活泼、有趣,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自觉行为。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却为形象思维,如何让数学书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被学生接受、吸收?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多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手脑并用,亲自参与。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一个学生将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叠——旋转——平移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比较这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讲解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找两名学生在教室中表演“两个人面对面行走”、“两人相碰的地点”、“两人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速度”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直观表演,学生很快就理解此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