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累到超越
2015-05-30翁海燕
翁海燕
【摘要】针对当下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笔者认为与其到茫茫文海中苦苦摸索,不如拿起手边的教科书,里面有大千世界繁花蔓草自由生长,值得我们细细体验不断积累,并通过指导学生从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仿写,从而达到作文的有效训练乃至创新。
【关键词】课内阅读 体验 积累 创新 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3-01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值得广大教师去研究和摸索的难题。新教材增加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没有编排写作知识介绍和要求及指导。语文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无章可循,无序而教,随意发挥,教学难度加大了,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写作指导方式,它可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练习奠定了基础,是一种可以推广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仿写古来有之
绘画始于模仿,书法始于模仿,作文也始于模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很多古今中外文学名家的创作成功之路就是明证。
二、仿写的现代解读
写作学习中的“模拟”,就叫做“仿写”。所谓“仿写”,就是用我们读过的文章、学过的范文做范例进行模仿写作。它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有相仿之处,而具体要表达的语言和词语运用等方面还需学生自己思考。这就是说,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攀登”。因此,模仿也是一种创新,是在对文章品读积累上的自我创造。
三、仿写的三原则
1.模仿的是形式和方法,感受和理解是自己的,因此要立自己的意,说自己的话。
目前中考作文抄袭和宿构之风盛行,批评责难之声鹊起,使学生对写作模仿望而却步。这种草木皆兵、因噎废食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应该提倡的当然是真正的借鉴,但作为学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模仿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应以鼓励为原则指导学生实践成功的模仿。
2.模仿要有针对性,注意模仿那些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
仿写不能停留在机械模仿阶段,长期持之以恒的广泛阅读方能为高级仿写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是仿写的“无为大法”。如从语言角度来说,鲁迅的犀利笔法,老舍的闲适风韵,皆可细细揣摩。古人云:“文到妙来无过熟。”长期大量的阅读,必然能够使仿写轻车熟路,下笔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起来,而无任何斧凿的痕迹。
3.模仿要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模仿,绝不能“东施效颦”。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模仿时要注意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应按作文的内容和要求,借鉴他人的“旧瓶”,装自己的“新酒”。教师可以先从句式开始,进而段落,然后全文仿写,循序渐进,模仿得多了,就会熟能生巧。
四、仿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从写作教学的实践看来,可以分为结构的仿写、表现手法的仿写、语言的仿写、立意的仿写四大类。下面我们以全文仿写中结构仿写、表现手法仿写、语言仿写等为例阐释仿写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结构的仿写:事物说明文。
我们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文,要借助这几篇文章的教学,教会学生从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来阅读说明文,进而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本单元的说明文阅读与写作具体从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和理清说明顺序入手,让学生习得说明文的基本写法。
如果单单就结构模仿而言,学生会模仿《故宫博物院》写出类似《我的校园》这样一篇条理清晰、布局得当的说明文,但学生又不会止步与此,他们同样会借鉴这一单元中的《中国石拱桥》中多变的修辞和清丽的语言,让习作能同时在结构和语言上都能学习课本之所长,可谓创新。
2.语言的仿写:写景散文。
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通过对这些名作的赏析和学习,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去。
对语言的品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指导: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实写与想象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与写人相结合;写景与写理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等。一位学生在考试中就很好的化用了朱自清的《春》,以《窗外的回忆》为题,描绘出了春之萌发的美景,获得了高分。又比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对《夏感》进行仿写,有学生这样写道:
【范例】好像在“一石激起千层浪”过后水面上的波纹逐渐变小消失而水面终于平静了一样,那冬天里的日光渐渐变得如慈母温暖的双手,天空也由晦暗逐渐变得明朗。爱在夏天里吟唱的蝉儿不多见了,却换来寂寞的蟋蟀,隐在石缝中一阵阵的哀鸣。
这样的模仿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单纯的模仿, 它会一步一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需引导他们在仿写时要融入自己的观点、体检,以“活”求新,而且仿写时要有突破,要突破原作的风格、思维方式及思想境界,以“仿”促练,以练出新。仿写的最高境界是给人没有“仿写”的感觉。
3.表达方式的仿写:写人文章。
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我的母親》和《我的第一本书》等文中学习写人叙事的表达方法。优秀的写人文章有两个特点:1.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事件表现等几个方面加以塑造。2.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范例】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第一自然段对他的外貌有着细致的直接描写,“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而内在修养可以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我们可以根据所要表现人物特征的需要来作相应的细节描写。
综上所述,仿写不能停留在机械模仿阶段,长期持之以恒的广泛阅读方能为高级仿写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是仿写的“无为大法”。古人云:“文到妙来无过熟。”
当然,仿写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复制”。它要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联想、想象、记忆、迁移等思想规律,实现对新知识的认识,并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仿写的意义。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培养仿写能力 激活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实践活动尝试》赵红
[3]《例说仿写——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钟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