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015-05-30孙洪波
孙洪波
【摘要】在当前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作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深受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提问为问而问,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视学生思考而问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了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策略:(一)依托文本,设计高效问题;(二)关注学情,把握问题梯度;(三)注重方式,提高问题的效度;(四)优化理答,发挥评价的功能,以期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6-02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提问作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深受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提问为问而问,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视学生思考而问等低效或无效提问的现象。那么,如何设计和提出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依托文本,设计高效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要依托文本,紧扣教材内容,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1.紧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直接影响教学要求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紧扣教学重点设计问题便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如:鲁迅《祝福》,笔者设计如下问题:(1)划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具体语句;(2)作者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三次描写祥林嫂眼神变化的?(3)文中三次讲述了人们对她的称呼,讨论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整堂课,围绕教学重点设计3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关。且要回答这些题目,须跳一跳才能得到。
2.突破教学难点。抓住难点设计问题,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于有疑处设问,并能有效解疑,以此提高课堂实效。
如:《拿来主义》,前6小节是教学上的难点,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开头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写起?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2)第3自然段以尼采为例要论述什么道理?(3)“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第6自然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什么区别?
这三个问题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既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又为把握后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学情,把握问题梯度
教师在备课时,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学情,同样设计问题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已有的学习能力、技能贮备,把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化成有梯度的、浅出的问题。
1.抓住学生的学困点设计问题。学生的学困点就是教学中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等,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学困点巧妙设置问题,并适时点拨。
如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笔者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抽象、富含哲理的语句上,如为什么说“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笔者借助物理学中“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找到能证明曾经生活的“参照物”,即人的生命痕迹。
依据学生的学困点,巧妙地设置若干问题,分解问题的难度,并引导和点拨,最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课堂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处等灵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创新能力。
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笔者在分析作者为何反复写学校走廊的艺术装饰时,有同学指出,德国法西斯想要借此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让学生心甘情愿为法西斯卖命。如此回答,笔者始料不及,又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对于主人公不厌恶战争,我们该如何理解?
由于抓住了临时生成的动态资源,学生中明显出现了多向思维的苗头,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率,从而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注重方式,提高问题效度
1.设问方式严谨。课堂提问不但要确保问题的质量,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使问题准确、周密、严谨,让学生有章可循。
如讲授《荷塘月色》,笔者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过大、过泛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1)文章4、5、6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的心情怎样?
(2)除描写荷塘景物外,还写了哪些人、事、景?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3)找出“文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事、景通过“文眼”串联起来的?
通过这一阶梯式的提问,将问题化大为小,使学生明确了问题的指向,思考也就有了方向,当然领会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2.设问方式巧妙。课堂提问要注意巧妙、新颖,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如笔者讲授《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分析主人公形象特征时,设问:“如果你是一个导演,现在你要选一个演员来扮演老贝尔曼,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特點,由于变换了设问的方式,学生有了新奇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激情,使课堂顿时有了生机。
3.问题连贯有序。问题设计要注意一线穿珠,前后衔接,从整节课、整篇课文的结构和思路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问题。
如《我与地坛》节选,选文主要写“我与地坛、我与母亲”,围绕文章的思路,设置主问题:一个怎样的地坛和一个怎样的母亲支撑起一个怎样的史铁生?围绕这一主问题,设计若干小问题,如“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设计如下小问题:
(1)从文中找出集中描写地坛的语段,并分析地坛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地坛?
(3)史铁生从地坛中感悟到了什么?
通过主问题和若干小问题的设置,增强了问题的连贯性,结构的严谨性,使问题前后勾连。在实际操作中,教者也可以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
四、优化理答,发挥评价功能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准确到位点评,充分发挥评价诊断、激励等功能。
如对学生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的评价,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还要告知学生诵读的要领,即读懂词后,依托词的内容,揣测辨析读词的节奏,明确何处该放慢速度,何处要重音。
如此评价不仅客观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还对学生具体诵读进行了指导。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巧妙、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地探讨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以保证构建高效的课堂,完善和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丁旭红《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