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信仰
2015-05-30徐飞
徐飞
“宗旧守雅则,创新有渊源”,新与旧相辅相成,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创新需要传承与借鉴,需要充分学习、吸纳、消化既有知识和前人成果,否则,创新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为创新就是灵光闪现、神来之念是天真的,以为创新只是慧根很深、悟性很高之人的奇思妙想是幼稚的,苹果砸在脑袋就能发现万有引力定理,在盆里洗澡就能悟出浮力定律,则更是调侃之言。牛顿之所以能发明万有引力定理,阿基米德之所以能发明浮力定律,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敦厚的理论功底。牛顿作为近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学识之渊博,学养之丰富,研究之深入自不待言。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同样也是饱学之士,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更是力学之父和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奠基人。单在数学上他就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他们能不断发明创造,与他们的善于学习密不可分。
基于创新与传承的同样逻辑,创业和学习亦应作如是观。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一件听起来很美的事,去年年底教育部发文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更是点燃了众多莘莘学子的创业激情。但是,这种政策上提供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实际上,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胜算并不高。需知,天底下最不确定的就是市场,创业要面对的正是最大的市场变数和复杂性。对于商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欠缺、经济不独立、人脉不丰富,甚至心智尚不健全的学生,休学创业要成功注定是小概率事件。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在校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非常有限,当外在机遇和自身能力均不具备时,仅凭一时热情和勇气盲目跟风,贸然休学创业是鲁莽之举,很可能耽误学业甚至学财两空。实证研究亦表明,创业的最佳期不是求学阶段,而是就业工作的数年后。
说到休学创业,大多数人会想到比尔 · 盖茨,并把他视为休学创业走向成功最经典的励志榜样。然而,盖茨能成功不能简单归因于当年毅然做出辍学创业的抉择。他本人的天赋和勤奋、对市场的敏锐和对趋势的把握等,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盖茨的父亲是西雅图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的校董和United Way International基金会的主席。据悉,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也是他母亲给的。因此,盖茨的案例非常个别化和个案化,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只能学习他的创新创业精神,不能复制他的创业模式。一个人应当在恰当时间做恰当之事,做与自身身份最符合之事。你们现在是学生,第一要务是读书学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就在几天前的五四青年节,李克强总理在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的回信中讲到:“希望当代大学生要有钻研学问的精进态度,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基础本领,筑实基础研究。”尽管李总理在各种场合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切鼓励青年创新创业,但在这封回信中却连用三个“基础”来强调基础的重要,请在座的青年朋友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细细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是政府战略和国家意志。然而,现实中创新面临“创新不驱动”或“创新驱不动”的窘境,甚至出现“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早)死”的悖论。产生这些窘境或悖论的原因有多重,比如:对创新的认识偏差,科技创新主体错配,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三张皮”等。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创新中缺乏创业精神。创新需要聪明人去下笨功夫,创新需要工匠般的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创新需要摒弃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创新需要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所有这些都是创业精神的精华和要义。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人对创业理解太片面,以为创业就是创办一家企业。实际上,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一家企业,或谋求一份职业,更是开创事业,追求志业。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如开一家网店或咖啡屋,解决生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殷实即安。创业应注重创“业”的质地和品质,作为训练有素的知识青年和励精图治的有为青年,要以创新引领创业。小言之,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技术、高智能、高知识密集领域大展宏图;大言之,应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今天的项目路演非常好,高铁动车上的高性能wifi、无人机、节能降噪新材料、分子键裂生物感应器……,这些创新型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充分展现了知识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在国际社会并未获得应有尊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创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表面上看,美国有的中国都有,如美国有雅虎(Yahoo),中国有新浪、搜狐;美国有亚马逊(Amazon),中国有卓越、当当、京东;美国有易贝(eBay),中国有淘宝、阿里;美国有谷歌(Google),中国有百度;美国有遥眺播(YouTube),中国有优酷、土豆;美国有脸谱(Facebook),中国有人人、开心;美国有苹果(Apple),中国有小米;美国有特斯拉(Tesla),中国有比亚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一看先后,高下立马可见。周知,是雅虎在先,搜狐、新浪在后;是谷歌在先,百度在后……,人家是leader,我们是follower;人家是引领、创新,我们是追随、模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这些成就主要是资源驱动,全球化驱动,人口红利驱动,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驱动,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学习模仿驱动,却不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驱动。现在,是创新驱动的时候了。
创新和创客
创客的兴起和流行,肇始于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书《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创客将创新推向新阶段,创客的横空出世,预示着创新2.0时代的到来。创新2.0和创新1.0有何分别?首先,就创新主体而言,创新1.0是小众的科研人员、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士;创新2.0是大众、万众乃至人人;以前是厂家商家创新(出新产品),消费者接受创新、使用创新、享受创新;创新2.0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大量参与创新,其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其次,就创新载体而言,创新1.0是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创新2.0是整个社会实践平台都成了创新载体,时时处处均可创新。第三,就创新的加工、生产、制造而言,创新1.0是集中制造,场所是工厂和车间,工具和装备主要是机床磨具和流水线;创新2.0是分散生产,个人制造,其主要工具是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相对于过去的个人通讯和个人计算,个人制造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第四,就创新方式而言,创新1.0是独立创新、封闭创新;创新2.0是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甚至是开源创新。
概言之,创客是把创意变成现实(产品)的人。创客首当其冲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然后把创意变成设计,最终把设计变成产品。将Makers翻译成“创客”很好,尤其是这个“客”。“客”不仅仅是Makers的音译,更重要的是“客”所包含的四大要义。其一客观。创客要冷静、客观、理性。其二交往、交流和分享。此义可从做客、待客中延伸出来。主客需要交往,做客与待客需要情感交流,信息分享,创客通过交流、沟通和分享,达到交融会通。其三尊重。尊重是待客之道,创客们实行的是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自然崇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其四快乐。请客或作客是开心之事,创客享受创造创新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创新创业的校园养成版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特别注重把创新创业和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注重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五有”交大人的培养目标和“四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注重塑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气质和创业精神。此处,“五有”是指: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四维一体”是指: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
第二,把创新创业和“五课堂”有机结合。第一课堂是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侧重课外科技、文化等社团兴趣活动;第三课堂力推校外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实操;第四课堂开展海外游学、访学、留学,拓展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第五课堂通过“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平台,全方位、全天候开展e-learning学习。五个课堂共同构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通过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在学好通识和专业的同时,提升“商育”,打牢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
第三,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与孵化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实践–孵化”三位一体,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链和创新创业生态系。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创新创业实践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工业中心和创客中心牵头,创新创业孵化则由大学科技园牵头。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致力于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尤其注重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让创新创业深入骨髓,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不断生长的基因,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毕生的信仰。
第四,将校区、城区、园区“三区”联动,有机结合。交大九里校区地处成都金牛区,犀浦校区地处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通过与城区和园区所在地政府部门充分磋商,共同致力于把群星路、九里堤路、交大路打造成为科技产业一条街、创新创业一条街和创意设计一条街,进而把九里校区周边区域打造成“环交大智慧产业城”,把犀浦校区打造成“环交大知识经济圈”。
第五,线上与线下结合(O2O: online to offline),海内与海外结合(O2O: domestic to overseas),从而形成O2O平方(O2O2)的概念。线上和线下结合在此不表,国内和国外结合的主要工作包括:将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引入学校创新大厦;将“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引向深入,利用大学独特的优势,让“蓉漂”扎根,从蓉创业,飘向世界;积极加强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系统搭建SYB、KAB创业培训平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与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国际名校合作,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Intel-SWJTU Maker Center)等。(本文是作者在在“创业天府·菁蓉汇·西南交通大学专场”上的主旨演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