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圆明新园”惹争议
2015-05-30
2015年4月15日,浙江横店影视城的创建发起者徐文荣宣布,自2012年5月动工建设、耗时3年、耗资300亿、按照北京圆明园大小1:1原样重建的“圆明新园”,其中的新圆明园(春苑)、欢乐夜福海、野生动物标本馆和冰雕雪雕馆4个园区将于5月10日率先向世人开放。
4月17日,北京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圆明园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对其仿建应由国家规划,一旦发现横店影视城的“圆明新园”对圆明园的产权有侵权行为,将进行维权。事实上,围绕“圆明新园”是否应该建的争论,在从提出建造“圆明新园”到如今一期建成的整整7年时间内,从未停止。早在2008年,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就曾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对“圆明新园”的建设表示反对。其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表示,圆明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它记录的历史不可能重复,企图在异地重复这段历史毫无意义。
多维解读
“圆明新园”能否平息山寨和监管争议
接近完成的“圆明新园”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古人用一个半世纪创造的文化瑰宝,在横店几年时间就“复原”了,究竟成色几何?尽管建设方在资料搜集、专家论证、图纸设计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正如一些专业人士所指出的,不可能“克隆”出圆明园,因为它所依据的设计图纸和手工艺技术已经消失了,只可能复制部分“荣耀和辉煌”。到底是力求神似、建成精品,还是山寨式的仿建,需要继续面对公众的质疑,更需要文化和时间来检验。
从另一角度看,“圆明新园”具有商业属性。横店集团就表示,建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于旅游和影视拍摄。“圆明新园”占地6200多亩,建设初期曾因为违规立项、违反供地政策等问题被叫停。经过整改,项目重新立项并低调动工。从违规到合法,从叫停到启动,这一过程缺乏透明度,也带有很多项目常见的“先上车、再买票”色彩,相关审批程序到底怎样,公众有疑虑,需要一个清楚的交代。
这一耗资巨大的复建工程,也引发人们对山寨文化的担忧。圆明园被仿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97年珠海就有了一个“圆明新园”,而山寨故宫、山寨天坛等也不时出现。去年河北的山寨狮身人面像,还遭到了埃及方面的投诉。加强项目监管,防止山寨成风,恐怕是在看“圆明新园”的热闹之余,更应重视的问题。
横店复制圆明园少了一点历史敬畏
在复制成风的现实语境下,浙江横店修建的“圆明新园”引发了一系列的口水战。然而从网友的态度来看,多数人都抱着“多了一处选择”和“不能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看法,让圆明园管理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由此也不难看出,正是历史敬畏精神的集体性缺失,才使得“文物古迹仿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于文物为人类有形的史迹遗存,因而其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圆明园留存了太多的历史印记,它既见证了繁荣与昌盛,又烙下了耻辱与衰败;对其进行复制和仿建,其实就是对这种无法抹平创伤的忽视,就是对其所承载的特殊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践踏,更是缺少历史敬畏的随心所欲。此举既不符合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也是商业裹挟下的精神匮乏。因而,如何看待浙江横店仿建“圆明新园”的行为,见证和检验着一个民族的文物古迹保护态度,也验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从华西村1:1复制故宫,到惠州仿建奥地利小镇引争议,再到“拆旧建新”的文物保护轮回,南京仿建古迹“赏心亭”成“伤心亭”的传奇每天都在上演,并催生了“保护式拆迁”的荒诞故事。正是这种暴殄天物的破坏,使得文物保护缺乏安全而稳定的环境支撑,更没有因此培育出真正的全民保护意识。圆明园谁都可以复建和仿制,但谁都无法替代其真正的价值。横店复制圆明园少了一点历史敬畏,那更是我们文物保护取向走偏的现实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