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发问:孩子们的歌在哪里?

2015-05-3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儿歌爱情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宅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曾几何时,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伴随一代代中国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近年来,我国每年能创作出1000多首儿童歌曲。然而,在各地许多小学、幼儿园“00后”“10后”孩子的生活中,儿歌的“阵地”却越变越小。除《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少数几首外,大多数儿歌传唱度不高,甚至“养在深闺人未识”。

与此同时,儿歌的生存空间也被各种爱情题材的流行歌曲所挤占,孩子们最熟悉和偏爱的歌曲竟然是《老鼠爱大米》《最炫民族风》《爱情买卖》《小苹果》等。此中原因何在,颇令人思索。《人民日报》2015年4月15日刊登了《孩子们的歌在哪里?》一文,引发了人们的讨论。

多维解读

该拿什么拯救儿歌

儿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首好的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音乐、文学等艺术上的熏陶,而且可以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让孩子受益无穷。在多家网站公开评选的“十大经典儿歌”中,《歌声与微笑》《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几十年前的老儿歌仍旧名列前茅。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说明这些词曲俱佳的经典儿歌生命力长久;但从悲观的角度来看,这也说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创作出能够得到广泛传唱的经典儿歌。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创作不出得到孩子们喜欢、受到孩子们追捧的经典儿歌?最大的原因就是儿歌的创作者没有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总是在自说自话,缺乏吸引力。因此,儿歌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走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才有望创作出契合他们内心,同时又不落伍于时代的儿歌。另一方面,国内乐坛才华横溢、具备实力的音乐人并不少,但是他们却极少创作儿歌作品,这也是经典儿歌迟迟没能出现的原因之一。这当然主要在于市场的因素,这些音乐人创作出一首好的词曲作品,卖给某个歌手就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收入,但是创作一首儿歌发表出来,可能只有几十块钱的稿费。所以我们能否考虑设立儿童创作基金,引导音乐人和创作者主动写出走心的儿歌作品来?这无疑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孩子们的歌”是对保护式教育的追问

《老鼠爱大米》《爱情买卖》等低俗的成人爱情歌曲,竟然成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儿童的生活已经呈现出了成人化的倾向,我们不得不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比如儿童读物之中,不乏“黑暗童话”式的颠倒,原本应该变成天鹅的丑小鸭最终却成了烤鸭。在教育上,不但我们的言传出了问题,我们的责任也出现了偏差。恶俗、低俗、庸俗文化的盛行,如同一个大染缸,孩子们无一能幸免。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其进行人身安全防范,然而对其精神世界的保护却着力不多。正是这种认知上的短板以及意识上的缺失,才使得儿童读物黑暗腐化,儿童歌曲精品匮乏。

不得不说,无论是现行的教育方式,还是管理导向,对于未成年人都缺乏根本性的保护。孩子被成人化而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很多伤害是在保护的名义下实施的,除了被规划的人生,还有被限制的人性。现在,连最基本的精神食粮和需要,也因为在金钱的裹挟与责任的失落之下,而变得荡然无存。从动画片的暴力化到读物的黑暗化,从精品儿歌的缺位到心理关怀的缺失,未成年人的成长太需要对现状的忧思、分层次的检视和对前景的思考。离开了保护原则的教育,实为方向的走偏,并成为最大的教育伤害。唯有出于对未成人真正的保护,出于对权利和未来的真正敬畏,才能有基于底线的坚守,出于道义与良知的践行,创作出优秀的儿歌才不会成为奢谈。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儿歌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七月的儿歌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