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

2015-05-30杜一帜

东方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国有企业

杜一帜

【摘要】改革路径的选择关乎国家兴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独特的渐进式方式顺利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模式”。本文主要就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来分析渐进式改革在中国的产生、现状、未来展望以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模式

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中国选择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其特点是在短时期内通过价格市场化、产权私有化、经济自由化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激进的措施和制度,迅速彻底地摧毁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各项制度,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其特点为: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一 国有企业渐进式改革的具体表现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起初从农村开始改革,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道路;然后开始着力发展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国有制经济加以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道路。从市场来看,走的是先发展商品市场再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道路。从地区来看,走的是先发展沿海城市和特区,再向内地延伸的道路。从企业改革的道路上来看,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6年)。国企的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主要因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企业和政治区分不明确。放权意味着政府部门将部分权利下放给所管企业,扩大了他们的自主权,让利则是进一步对企业权利的出让,通过提高企业自留利润的比例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物力。同时辅以对税收进行改革,重点通过“利改税”和“拨改贷”来调整和规范国企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1987--1992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了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企改革由这时起进入“两权分离”的阶段,即国家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分离。政府开始推出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9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承包责任制。从放权让利到承包责任制阶段的改革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1987年到1992年间,国有企业收入年均增长20.9%,利税年均增长11.8%。

第三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阶段(1993年一至今)。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在形式上做出了规范,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第八届全国人大会上提出调整国有企业分布结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通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同时集聚力量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督管理职责,对中央直属企业进行了大面积重组,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二 渐进式改革之不足

渐进式改革为新中国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隐患。改革的后期,也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承担的成本。

1.重要改革延后

渐进式改革的不彻底性是它最大的不足。观其发展特点,改革基于现存体制,不得不受其束缚、迁就其利益。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改革的顺序都是先易后难,相对容易的改革会提前完成而困难的改革就会被搁置,这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非常明显。同国有企业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改革更为彻底,一般竞争性企业同基础性垄断性企业相比改革更彻底。反而对国民经济改革关系重大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被拖延。这种不彻底性在被认为是渐进式改革范例的价格双轨制改革中同样存在。目前大多数产品定价已由市场决定,但仍有小部分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定价被国家控制,市场化进程缓慢。这种分化的状况已被归纳为具有累退性质的“新双轨制”。因此,重要改革的延后既加大了后期改革的成本,也腐蚀了前期改革的成果,使渐进式改革呈现出后期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

2.国有资产流失

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由国企经营管理者制定方案、实施、操作的。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涉及面广、比重高,更因为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一些国企经营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信息,借国企改革、产权流动之机,钻体制、制度的空子,采取搞场外交易、在产权交易中与中介机构联手、低值评估、蓄意制造投资“失误”等各类手法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按照保守的估计,30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规模应该在万亿元的量级上。这也可看做是国有企业改革付出的巨大成本。只是现在还难以辨认是否所有的成本支付都是值得的。

3.拉大分配差距

国企改制过程由于受到少数内部人的操控,许多企业改制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而且是只让极少数人掌控企业的“权贵私有化”。这种私有化的企业改制给公有财产和职工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继而不合理地拉大了国民分配的差距。近年来,国际上许多观点大都认为,目前的经验证据更多地支持了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优于苏东国家的激进式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激进式改革的俄罗斯,过去十几年间的基尼系数只有0.4左右,而我国的基尼系数在进入21世纪后已跃升到0.5的水平。我国在改革后的30年间已快速成为世界上贫富最为悬殊的国家之一。虽然国企改制并非目前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惟一原因,但不可否认,不规范的国企改制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贫富悬殊现象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显然,它与党中央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让大多数百姓共享改革成果”的努力方向是格格不入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一一2O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 中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3]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 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曾辉方.《实事求是》——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再思考[J].2011第六期

[5]徐向艺 李一楠.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