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农村小学生互相帮扶意识的策略研究

2015-05-30王作楼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帮扶教书育人小学生

王作楼

摘  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学生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能令其受到影响,所以父母要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矫正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之处。老师对学生的培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老师要时常学习,时常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帮扶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  帮扶   教书育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优点值得其他人学习借鉴。互相帮扶即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彼此都有他人借鉴之处,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优点。培育学生的互相帮扶意识,可以让学生懂得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道理,并能服务于他人、社会。

农村学校一般处于偏远之地,交通闭塞,网络信息还存在很多盲区,学生对各种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和收集,不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培育,和谐与人相处、真诚待人之理更是缺乏。通过调查发现:85%的农村小学生均偏“留守孩子”,自幼养尊处优,备受“隔代亲”的呵护,缺乏亲生父母的管教,加之“独生子女”相当普遍,致使他们养成了自私、孤僻、自以为是等不良习气。

另外,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侧重于走“教书匠”之路,忽视了园丁功能。可见,培育学生帮扶意识已迫在眉睫。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帮扶观。我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发现了以下几种帮扶策略能扭转这一僵局,以共互勉:

一、教师引领、学习帮扶,顺利完成课外作业

农村学校80%的班级中,学困生约占20%。为了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我总结出了以下帮扶方法:

(一)把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中两名优生和两名学困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好的学生任组长,另一名优生任副组长。在课堂上两名优生主要帮助学困生理清思路。批改作业(练习册)时,组长和副组长相互批改,然后每人批改一名学困生的作业。教师时常跟踪性查阅发现:每名组长都是通过各种渠道把每个问题都学懂了才批改他人的作业。学生们在长期的帮扶中,不仅学困生得到了帮助,而且也促使了优生不断的进步,还探索出了一些让学困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方法。

(二)着重教学设计,抓住学困生特点,设计小组合作、竞争学习。

二、雪中送炭、感动帮扶,愉快探索课堂新知

个别学生,学习优秀,备受宠爱,不与不讲卫生,学习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接触,致使其自命清高,性格孤僻,帮助他人的意识不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的让各个小组的学困生做小组的总结发言,促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探索新知和讨论总结中去,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共享成果、评价帮扶,小组合作评议试卷

单元考试之后,各个小组分工负责制定试题答案,然后评议试卷。学生制定答案的讨论过程,就是知识的在提高过程。曾经有一道表面积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正确解答,然而,他们小组制定的答案却是正确的,这就是互帮互助集体的力量。

四、有意为难、挫折帮扶

学生间偶尔发生因不彼此帮扶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出现有意刁难事件。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写在日记本上,规定一周或一月进行查看,受到了那些挫折,并进行反思。因不愿帮扶他人,给自己或他人帶来了本不该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这样,比教师在学生没有帮扶意识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彼此帮扶的效果更为良好,更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问题。

五、专题表彰、加热帮扶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虽有帮扶之心,却没帮扶之“胆”,导致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发展。针对这部分学生:

1.教师要时常加以开导,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讲述帮扶他人能得到哪些益处,具有哪些优越性。

2.为其营造良好的帮扶氛围,让其试着去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帮助,持续的、逐渐的进行改变。

3.家校合作,开展表彰活动,以此来表彰他们的良好事迹,从而激发他们帮助他人的热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学生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能令其受到影响,所以父母要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矫正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之处。老师对学生的培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老师要时常学习,时常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帮扶意识进行研究。父母和老师要互相支持、共同合作,才能抓住时机,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互相帮扶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帮扶习惯,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为了学生,为了德育,为了社会,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帮扶情况,努力提高学生互相帮扶的意识。

猜你喜欢

帮扶教书育人小学生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篆刻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高校工会帮扶研究
我是小学生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