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汉字在日韩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50期
关键词:中日韩三国汉字

《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的出版或许还无法实现三国人民无障碍交流,但更多的是,这个字表出版背后对文化交流的含义。

11月30日,“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会议上发布的《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成为名人会十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通过汉字促进文化的交流,也是“东北亚名人会”中日韩三方的期待。

韩国前文化部长官李御宁在新书发布仪式上表示,“东北亚名人会”之所以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不间断地举办十年,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三国之间共享的文化。

汉字建立的友谊

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东北亚名人会”主会场中,由808个汉字组成的书法吊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養”“飲”“散”“敢”……风格各异的毛笔字高高地挂在天花板上。

据李御宁介绍,汉字吊灯的制作邀请了808名韩国书法家,每一名书法家负责其中的一幅作品,共同完成了这盏书法吊灯。他还特别强调,为了凸显汉字的重要性,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会议去除了与会者名牌的英文拼音,只用中日韩三国语言标注。

2010年,在日本奈良举办的“东北亚名人会”第五次会议上,中方代表提议选出一定数量的中、日、韩三国公用常见汉字进行推广和普及教育。中方代表纪宝成认为,“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汉字的历史已近2000年,汉字在三国文化的持续交流中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是增进文化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

其实早在清末,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旅居日本期间,也是通过汉字与内藤湖南、长尾雨山等当时日本一流的中国文化通结识,他们之间基本沟通虽然可以通过对话,但是深奥的专业内容仍旧需要书写文字进行交流,并因此结交下深厚的友谊。

日本前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也认为,《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要把它作为一个起点,推动未来十年三国在各领域的发展。

808个汉字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吴永焕认为,目前不能期望人们通过这808个字就能够无障碍交流,这只是一个字表,后续还需要一些相对的研究。比如汉字表的使用手册,注出808个汉字三国的形、音、义,主要对象是在三国之间旅游或者从事商务等活动,通过这个手册掌握三国常用汉字,实现简单的交流,“当然,字表的出版,更多的是这样一个事情背后文化交流的含义”。

中日韩的汉字交流,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

汉字在日本

在讲述汉字在日本的发展时,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静波的第一句话便是,“汉字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大概两千年以前,汉字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徐静波说,当时日本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有些进入日本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作为装饰,那时他们还看不懂汉字。直到公元四世纪前后,佛经、论语、千字文等通过朝鲜半岛传过去,日本开始全面接受中国的汉字文化。

徐靜波补充说,当时还有许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带去比较先进的文化,当然也包括汉字。当时日本向中国朝贡,其中的汉字文书大部分便是由移居到日本的汉人所写。汉字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方式的空白,到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时候,在上层社会开始广泛使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作为官方文字来使用,早期的日本官方正式书函、文献、历史、文化典籍都是用汉字书写。

一直到日本明治初期,汉字还是非常兴盛的,汉文教育在小学、中学普遍实行。

徐静波说,其实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并非一帆风顺。

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日本朝野便产生了“东学不如西学”的思潮,汉字在日本的影响也自然减弱。甲午战争以后,汉文的教育在学校里慢慢被废除了。日本在新闻、图书上逐渐使用假名取代汉字。“假名即日本拼音,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假名对应的真名就是汉字”。

二战过后,美国驻兵日本期间,曾想要废除日本的封建文化,“当时汉字也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也要被取消。”徐静波表示,“但是最后这一想法并没有成形,因为日文很难单纯地靠假名理解和运用。”于是假名与汉字混杂使用,一直到现在。

徐静波同时提到,“其实汉字文化不是单向交流的,近代以前基本是中国向周边国家传播。近代以后,我们也接受很多日本的词语,比如社会、哲学、干部等词都是由日本留学生等带回中国的”。

汉字在韩国

在哪里比较常见到汉字?

在日本留学的赵可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到处都是。大街小巷的招牌,电视节目,广告,书本……汉字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一大部分”。

在韩国读书的刘洋给出的回答却是截然不同,“很偶尔才可以看见,有些站牌的指示是繁体中文。”过了一会儿刘洋补充道,“但是一些历史的景点会有很多的汉字,门框上的匾额、对联之类的都是用汉字写的。”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沈定昌教授说,这是因为韩国以前一直是借用汉字的,一直到1446年,李朝世宗大王李祹创制并颁行了朝鲜自己的民族文字“训民正音”,也就是今天使用的朝鲜文或者说是韩文,当时叫做谚文,它拼写简单,易于掌握,主要供朝鲜民众学习。但是在朝鲜上层社会和官方文件以及出版物中,汉字仍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改变这一状况的仍旧是甲午战争,1895年,李氏王朝进行了被称为“甲午更张”的改革,其官方文书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谚文结合使用。此后,日本殖民者进入朝鲜半岛,由中国汉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汉字,也影响了韩国。沈定昌说,这一情况在上世纪50年代再次发生改变。

韩国在1948年颁布了《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而他的女儿,韩国现任总统朴槿惠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到1972年汉字又被定为初中的必修课编入正规课程。1973年中学教科书规定重新使用汉字,1995年又将其改为选修课程。1999年2月,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签署总统令,批准在政府公文和道路牌中使用汉字。这道总统令的颁布,打破了韩国政府50多年来对使用汉字的禁令。现在韩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用“新订通用汉字”为1800个,供日常生活用的“常用汉字”为1300个。

但是这并没有让汉字再次回到韩国人的生活当中。刚从大学毕业的尹慧秀(音)在高中的时候曾经选修过汉字,“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没什么用,太难了所以很快就忘记了,上大学的时候也没有考试什么的”,尹慧秀现在在中国生活,虽然会说中文,但是写汉字还是让她摇头的难题,身份证上的汉字名字应该是最常用到的汉字了。

徐静波认为,其实汉字在韩国的消失也给韩国人带来了历史尴尬,韩国的许多历史文献都是汉字汉文所写,今天的韩国人完全看不懂,必须需要学者进行研究。同时韩文中大量的日常用语来自于汉语,不懂汉字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些韩文的意义所在。

也许是意识到汉字缺失的问题,金海鹰表示,其实韩国教育部最近提出要在小学教科书里推行韩汉并记的方法,并在2018年开始逐步实行。

《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新书发布仪式结束后,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韩国前总理李洪九以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分别在印有808个汉字的书法墙下挥墨,写下了“和”“平和”与“温故创新”,表达了对汉字表推动三国文化交流、排除沟通障碍所给予的期望。

在徐静波看来,这次中日韩三国共同颁布的《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其实也是汉字文化圈对汉字价值认同的表现。

(《法治周末》2015.12.08)

猜你喜欢

中日韩三国汉字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三国乱谈(1)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