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2015-05-30蔺悟儒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弊端

蔺悟儒

【摘 要】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道德堪忧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认清传统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影响,重视其积极作用,消除其不利影响,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弊端;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

首先,缺乏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

“平等”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上的平等。在我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森严,“愚忠”、“愚孝”、 “三纲五常”等封建观念被统治者和封建家长所推崇,成为人们不可逾越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不平等思想,始成于古代,波及到现在,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植根于中小学生的头脑中而不自知。如家长大包大揽孩子一应事务谓之爱护,老师剥夺学生课堂自主权利谓之负责,父母家暴,老师体罚,自作主张报辅导班,挤占学生休息时间,虽不像过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的不亡”那般恐怖,但仍极大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处于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身上表现更甚。

其次,科学精神和创新思想不强。

中华文化越厚重,越容易产生保守。中国虽然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着辉煌的历法制度与科学著作,但这些发明都是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精神,带有被动性和政治性,创新意识不强,一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就变得封闭保守,而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当代部分中小学生更乐于做知识的搬运工而非传承者,他们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习题,背诵着教参书上的标准答案,再现着早已“定论”的科学实验,却惟独把古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言论忘得一干二净。“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在创新中形成,社会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在创新中前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再次,不在乎真与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未经真伪考证的史料记载,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更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假冒伪劣商品曾一度充斥市场,甚至“造假”已渗透到学术领域,殃及在校的中小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搞假竞赛,玩假评比……大有“假作真时真亦假”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些人图虚名、争蝇利,但对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着实危害不浅。

最后,不在乎公共社会空间(包括公德),集体观念淡薄。

中国农耕文明的自然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华文化必须是家族本位文化,光宗耀祖成了许多人毕生劳苦不辞的追求。上对朝廷为忠,下对家庭为孝,对无血缘关系的人未予充分关注,甚至摒弃了“为朝廷”的责任,而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缺乏公益心,漠视他人疾苦,“公车表情”严重,随地吐痰,高声谈话,不遵守交通秩序等。

二、传统文化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具有育德功能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健全的人格。孔子主张修身养性,强调要将知识的学习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德重于才;有德有才,始为君子。如《论语》中的“不迁怒,不贰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古人非常注重以德立身,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经典内容,就是劝人立德的。总括起来,他们所倡导的德之核心,就是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人格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以及博爱精神,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极其缺失的东西。因此,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和言论,对于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理想缺失等思想影响下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无疑是一剂良药,“多读之可以医愚”。

其次,传统文化具有育智作用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论语》中就有许多谈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语句,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必须熟记并努力践行的人生箴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告诉世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启示我们,只要认真去学习,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会从中寻出乐趣的。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强调主动思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焉”,这对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2)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孔子主张把学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而全面准确地看待事物,形成真知。而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其著作中渗透着相克相生的思想,“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则是辩证法的最简明的注解。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说教,典型的情节,鲜明的形象,生动蕴藉的语言,则是其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等。另外,灿若群星的诗词曲赋,音乐绘画,无不“秀外慧中”,让人喜闻乐见。多给学生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传统文化能够维护身心健康

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

(1)强调自省自律,注重心理和精神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强调心理性的自我调节,注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有了这样的追求,才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控制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以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特征。我们现在倡导在中小学学习推广的太极拳,就非常强调阴阳调和、聚气凝神,常习之,就能很好地控制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而强身健体。

(3)顺从自然,追求和谐。“和为贵”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老子则崇尚“静”,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是与“妄为”对抗。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这种讲究“中和”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如能深刻领悟并践行之,就能预防乃至避免盲目攀比、恶性竞争带来的伤害,和“望子成龙”心切酿成的惨剧,从而真正维护身心健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庞杂,虽存着一些与时代主题不相吻合的东西,但丝毫掩盖不了其耀眼的光芒。中小学生要本着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借助国家大力倡导“经典诵读”的大好机遇,结合时代要求、区域特点和自身实际,了解、认识、认同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坚持学习、诵读中汲取营养,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传承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娟 苑立军 周艳娟.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A].

[2]柴建芳.中国传统文化之解读:特征与弊端的初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备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231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价值取向弊端
跟踪导练(四)
面向中小学生的移动智能推介系统的设计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征与价值取向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现代司法中利益衡量的新内涵研究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