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法
2015-05-30柳访
柳访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然而,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大、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地理知识理解运用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师生互动性课堂的营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探究任务,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该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探究活动。该活动模式下的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同时提供师生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有利于激发师生思维共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能力做出与教师不同的思考和想法,发生思维碰撞,并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从而达到创建适合学生参与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感受到的环境或客体之间的不一致、对立而形成的矛盾状态。教学活动中,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是指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可根据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在不平衡心理和好奇心理的驱动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诱发师生“认知冲突”,制造师生“矛盾”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冲突”和“矛盾”,实现师生共同的探索、实践、验证,进而平衡矛盾心理,完善的认知体系,接受新知识。
三、组织师生“互相评价”,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突破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机制,建立师生互相评价的课堂评价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不断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亮点,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反馈作用,开展如“我喜欢的课堂”的探讨活动,让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教师经常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 从而不断完善教學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一个历史久远、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被我国人民尊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孔子,曾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又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总体氛围,是由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强迫的、威胁的方式,往往很难为学习者所接受。例如,课堂上教师用强硬的手段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师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和教师产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多鼓励学生,在地理课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自然界和生活生产中的地理问题。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感受和实践成为师生互动的信息源泉,地理学第二语言——地图的使用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当今世界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促使师生共同探讨。然而在现行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往往只存在于表面上的应答之中,教育教学的过程常常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过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课堂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去努力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