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忽略孩子的不良行为

2015-05-30李颖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管教小女孩注意力

李颖

作为一个一直奋战在第一线的老师,我见过了太多的不良行为:打人骂人咬人,爬窗户,吐口水,在教室里乱跑,发出怪声音,抢别人的宝石,抢位子,冲出教室,在地板上画画,抠墙纸,扔玩具,扯别人的头发……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往往是沮丧的,他们不相信能够以有用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得到归属。所以《正面管教》里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同样,尼尔森也在《正面管教》中澄清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检查自己的情绪反应来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再把握原则做有效的处理。

1.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困扰、苦恼和厌烦,那么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2.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感到没面子、下不了台、权威受到威胁,那么孩子的目的可能是争取权力。

3.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感到痛心、伤心,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报复。

4.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失望、放弃、束手无策,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著名的注意力课程《The Incredible Years》曾经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做过调查,调查显示,75%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是为了寻求关注或者逃避。也就是说,当你在判断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时,可以先从这两点去进行判断。当孩子用不当的方法企图获得注意力时,我们需要忽视他。

上周,情商快乐营的老师参加了《The Incredible Years》课程的培训,在分享忽略这个技巧时,Peter教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个小女孩因为攻击行为需要去冷静角冷静。小女孩在冷静角大哭,老师正常上课,没有言语的回应,也没有投去目光,情绪温和淡定——忽略,完全不给孩子注意力。视频中老师的忽略是在向孩子传达:哭是没用的。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目的往往也是无意识的,他们因为沮丧、挫折和气馁,缺少勇气用生动而具有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如果我们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的、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我们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同时,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我们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

过了一会儿,女孩没哭了,冷静了下来。冷静角的规则是,当你冷静之后,便能重新回来。女孩重新回到了圆圈,老师对于孩子的回归没有表达说:“你能回来我很高兴。”“謝谢你停止了哭泣。”我们需要将忽视进行到底:就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过,我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更不要趁机说教,直接翻篇儿。老师对刚才的“零关注”做了一个修复关系的处理:“你想坐在我的腿上吗?”小女孩点头坐了上去。忽略的关键除了“零关注”,还有一个就是积极关注。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即将出现的任何一个好的行为上。 当孩子正在进行不良行为时,我们不给他注意力是为了避免负强化。注意力分配的原则是:我们关注什么行为,这个行为就会增加。我们对一个行为关注得越少,这个行为就会越来越少。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而这里的积极关注是指:只要孩子出现一个良好行为,都应该得到鼓励。表示“我注意到你的行为了。”直到正向行为变成习惯,则可以改为偶然的增强。也就是说,你希望孩子拥有什么行为,你就积极地去关注,去发现,去表扬。而对于与之相对的负面行为,则需要忽略。

在“恐龙学校”,有一个孩子很喜欢用怪声音来吸引我的关注。当我的眼睛看着他时,他会故意提高分贝,并露出得意的神情。很明显,他是在吸引关注。当我认清他的行为目的时,我的感受好了很多。我对他这一行为进行忽略,同时积极关注他好的行为:当他从桌子底下回到椅子上时(哪怕就一会儿)。当他的眼睛看着玩偶时。我也会给他分配一些权力,比如:吃完点心帮助小朋友发湿纸巾(因为他很讲卫生)。这种有意识的忽略保证了我和他之间的良性互动,批评和惩罚让每个人都很累。最重要的是,当我坚持忽略时,他的怪声音消失了。

猜你喜欢

管教小女孩注意力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让注意力“飞”回来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