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雇人为爷爷扫墓气哭奶奶
2015-05-30
2015年4月5日清明节,重庆南山公墓迎来了扫墓的高峰。年近八十的何奶奶站在老伴墓前老泪纵横:“老头子,差点儿就要喊不认识的人来看你了,以后我走了,就没得人管得了他们了。”老奶奶委屈的原因是因为远在加拿大留学的孙女,提出了请人帮忙扫墓的建议。
孙女在国外,何奶奶腿脚不好,扫墓很多台阶不好上,儿子忙着看店,腰不好背不动何奶奶。远在加拿大上学的孙女说晚些时候—起去,老人不同意,坚持要清明节当天去扫墓祭拜老伴。孙女不放心,说找人代为扫墓,何奶奶当即气不打一处来。她认为找一些不认识的人去扫墓,是非常不孝的行为。她虽然也理解孙女的想法,但扫墓“是亲人的团聚,是告诉去世的家人,我没有忘记你,我们都还过得很好”,而这是外人所无法代替的。
多维解读
“代人扫墓”有违清明节日初衷
清明将至,不少远在他乡异国的人,又开始为扫墓问题愁肠百结。尽管近年来时兴“代人扫墓”业务,但这种商业化多于人情味的祭扫方式,并不为多数人接受。清明节,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通过扫墓这样一种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之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也是家庭、家族向心力的一种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让大家回乡祭祖,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代人扫墓”业务的兴起,却把对先人的哀思明码标价。这样的风气,会助长更多的拜金主义,也把清明习俗给功利化了,更违背了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
既然扫墓是为了缅怀已故亲人,就应该发自内心、亲力亲为,花钱请人扫墓,有不尊重逝去亲人之嫌。更何况,祭奠先人,未必只有去坟前一种方式。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古人就流行写诗文。而扫墓,也不是仅在清明节才能去,只要心怀先人,何必“扎堆”清明节这天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清明祭扫,我们应该以虔诚的心态来看待,能回去就回去吧。要知道,清明祭扫也是“常回家看看”的一种方式,既向健在的父母尽孝,又向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
“代人扫墓”也是一种移风易俗
客观而言,“代人扫墓”虽然不符合传统理念和习俗,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它的现实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请人“代为扫墓”者并不是自己能亲自去而不想去,而是想去但不能去,我们理应多些宽容与理解。再者,如果请人“代为扫墓”者害怕担上亵渎的罪名而不敢这么做,而自己又回不去,那么干脆不扫墓算了,这难道比“代人扫墓”更好吗?人们对于“代人扫墓”最大的质疑和争议,其实还在于这种现象是不是对传统习俗、对清明文化的一种亵渎与破坏。但任何传统节日的仪式和习俗,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而发展与变革的,整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清明节亦是如此。因此“代人扫墓”,也不过是传统习俗的一种延伸而已。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是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代人扫墓”看上去是由别人代替自己扫墓,但真正在背后起主导作用的,其实还是委托人。比如祭祀需要哪些祭品,需要什么样的规模,祭文如何写,都是委托人来决定的。这就是说“代人扫墓”并没有改变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精神内涵,只不过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文化传承而已,最多算是一种移风易俗,而既非颠覆,也非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