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三重境界

2015-05-30邢晓春

中国广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非遗广播

邢晓春

【摘 要】作为广播人,有责任用声音去记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何更好地记录呢?笔者认为做此类节目可分为“三重境界”:专注本体,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超越本体,凸显“非遗”的现实处境和哲学思考;回归本体:还原“非遗”乃人类共同精神文化遗产的本质。

【关键词】广播 非遗 专注本体 超越本体 回归本体 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歌曲《锦绣》就是一个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秀”的节目。“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民族情感和民族气质,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习惯,对国家和人民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广播人,有责任用声音去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别是其中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戏曲、音乐等。但是,究竟如何更好地去记录呢?笔者认为创作此类节目,可分为“三重境界”。

一、专注本体,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也处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时代的变迁、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一些“非遗”失去了原有的土壤和社会环境,慢慢地流失和消亡。因此,挽救和记录“非遗”刻不容缓。广播节目创作者应该通过忠实记录“非遗”的原生态,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为传承和保护“非遗”尽一份责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艺节目中心近两年策划制作了一系列记录展示“非遗”的节目,节目选取有利于广播声音展现的“非遗”项目,以及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传人,从人物入手,以点带面,记录“非遗”的魅力。综艺节目中心先后派记者和专业录音师分赴云南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贵州黎平县九龙村、青海共和县石乃亥乡切吉村、黑龙江饶河和同江等偏远、基层的地方,实地采录“非遗”原生态作品。这些鲜活、丰富、珍贵的音响,也激发了采录者的创作热情,他们陆续编辑制作了音乐专题节目《云上歌者——海菜腔传人后宝云》《大山的女儿——介绍侗族歌师吴品仙》,文学专题节目《我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任务的——记格萨尔说唱艺人才智》,戏曲曲艺专题节目《渐行渐远的民族记忆 连绵不绝的历史回声——赫哲族说唱史诗〈伊玛堪〉》等。节目中,“非遗”传承人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技艺和淳朴的传承愿望,就像格萨尔说唱艺人才智说的“我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任务的”。节目充分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扬,也提出了对传承困境的担忧。

当然,记录原生态的珍贵音响,专注于“非遗”项目本身的价值和传承仅仅是传播“非遗”节目的第一层境界,要更好地记录展示“非遗”的价值,还要超越本体,拓展外延,使其更具深度与内涵。

二、超越本体,凸显“非遗”的现实处境和哲学思考

“非遗”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折射着社会的万象,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是人们对忧乐、生死、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一种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必然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我们站在目前的时间点上,应该用现代化的录音设备记录与之前任何时候都不同的属于现在的“非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相继涌入闭塞的山村,搅动了“非遗”传承的“一池春水”,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凸显出来。“非遗”的现实处境究竟如何?它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优秀的广播人在节目中给出了超越“非遗”本体的深入思考和独特呈现。

荣获亚太广播发展机构最佳广播节目奖的《传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诗》节目在最初的采访时并不顺利,主创人员在创作手记中回忆到:“好不容易等到翻译带我们来到老人家里,见到了居素甫玛玛依老人,可刚谈了半个小时,老人就说累了,要休息。就在一筹莫展时,采访出现了转机,老人的孙女巴童出现了。巴童分别在北京和西安读中学和大学,和她的交流自然而顺畅。我们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像聊天一样,谈服装、谈流行音乐,巴童也谈她的经历,谈她的爷爷,还有她眼中的《玛纳斯》。当巴童谈到要把史诗《玛纳斯》改成轻摇滚时,那一瞬间,我们似乎找到了报道的走向。”一部在柯尔克孜族中流传了千年的史诗《玛纳斯》,被文化学者称为“史诗中的活化石”。一位86岁的居素甫玛玛依能把全部23万行《玛纳斯》完整吟唱出来,被誉为“活着的荷马”。这些于今天到底有什么意义?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围绕这一选题做节目?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玛纳斯》和居素甫玛玛依也都曾被媒体报道过。我们的报道和以往的报道应该有什么不同?到这时,主创人员的视野和思维都打开了,打破了“展现史诗的源远流长”和“讲述老人的人生故事”的桎梏,尝试站在现代年轻人的角度去审视传统,着力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对比中展开矛盾,在矛盾中展示《玛纳斯》史诗的现实处境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关注”①。而这恰恰是节目最成功的地方。

“非遗”节目真的不妨多站在现实的角度,架构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而不是仅仅打开尘封的历史。超越本体,以新的角度将“非遗”拓展和外延,提升此类节目的价值,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传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诗》另一与众不同之处是蕴含其中的哲学思考。节目开篇就有这样一段:

【出歌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柯尔克孜族人在不同场合演唱《玛纳斯》压混】

男:这是一部传唱了千年的史诗,每一个柯尔克孜族人都知道它的名字——《玛纳斯》。史诗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和他7代子孙的故事。序诗中唱道:“荒滩变成了湖泊,湖泊变成了桑田,山丘变成了沟壑,冰川变成了河湾,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幻,祖先留下的故事代代相传。”没有文字、没有曲谱,完全靠口头传承,柯尔克孜人把《玛纳斯》传唱下来,一代又一代,穿越帕米尔高原的白云与草场,《玛纳斯》史诗从公元十世纪传到了今天。

“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幻”,不变的是“祖先留下的故事代代相传”。然而,在相传的过程中,它又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氛围中。比如节目中的这一段:

温:老人家,您懂刚才孙女说的上网吗?

巴童:他不会上网。(笑)

温:听说过吗?

巴童:现在知道,因为我经常给他说上网,还给他起网名叫country boy,(笑)我爷爷说,行行行,哪天教他上。我去上网,他还陪我去过一次,就在旁边看着我。

温:问问老人家,看你上网什么感受啊?

老人:(柯语、压混)

巴童:就是他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孙女在玩这些东西,感到社会在发展,毕竟自己的孩子懂得的比自己多是件好事。

温:老人家有没有过这个想法,把你们的《玛纳斯》写到网站上,让更多的人看到?

老人:(柯语、压混)

巴童:他说,他想过很多,今生今世的愿望就是《玛纳斯》被更多的人了解,能传播到世界各地,用各种的方式和文字语言。

千年不变的《玛纳斯》,因为科技的发展,终究会有一天被放到网上。唱了一辈子玛纳斯的老人真切地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贯穿于节目中的关于“变与不变”之间的哲学思考,又为节目架构出一个新的维度。

三、回归本体:还原“非遗”人类共同精神文化遗产的本质

当我们听到获得2013年亚太广播联盟奖(ABU Prize)广播类广播特写项目大奖的《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更高的境界,那是一种回归,即在深度挖掘“非遗”项目发展变迁背后的历史和政治根源之后,继而超越民族性,还原对“非遗”项目本身价值的彰显,将其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保护和传承。

由德国RBB电台制作的广播特写《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表现的是犹太人传统的古典音乐《6部木卡姆》的历史与现状。《6部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世界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甚至波及欧洲。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部木卡姆》源自布哈拉犹太人,又融合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口传音乐和诗歌,是中亚古典音乐的代表。由于政治的原因,《6部木卡姆》在故乡乌兹别克斯坦遭遇生存危机,它随着移民流传到西方,但又面临着被同化的问题。

德国关于木卡姆研究的领先地位帮助作者珍-克劳德·库纳获得了这个题材和一个独特的人物——阿里·巴巴卡诺夫,生于1934年,是布哈拉酋长国埃米尔朝代最著名的《6部木卡姆》演唱者勒维卡·巴巴卡诺夫的孙子,也是当前所剩无几的研究《6部木卡姆》的大师之一。《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从一个人的故事写到一个民族的命运,从一部音乐巨著的出版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求索。②犹太民族漫长的移民历史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和政治背景,节目在这方面做了较为深入和巧妙的挖掘和体现。但是,节目超乎寻常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此,或者说作者的认识高度不止于此。比如节目中有这样的几个段落:

1.(诗歌)“闻一闻紫罗兰的芳香,

抚摸那女孩可爱的鬈发,

把郁金香的美色尽收眼底,

把杯中的美酒喝干。

玫瑰在催我们抓紧时间,

因为生命短暂。”

作者:音乐中令人狂喜的渐强使我们远离尘世……

(诗歌):“要学习,不要让你的身心在你的手中枯萎、凋谢。”

琼(英语):我也这么想。我觉得《6部木卡姆》就是用来引导人们经历痛苦和欢乐,以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2.阿里(说阿拉伯语,作者用德语解说,混):当然,反犹太主义总是会有的。但在那位埃米尔和他的主管艺术的大臣奥塔·亚罗尔的身上没有。当上帝赋予某个人一个好嗓子的时候,不管他是什么民族。艺术不知道反犹太主义。

(《6部木卡姆》音乐,混)

(诗歌):“在你一心追求知识的时候,

智慧躲开了你。

听我说,

别老看着你自己,

看看外面的世界。

把自由继承下来。”

3.阿罗诺夫(说英语,作者用德语解说,混):这是哲学,这是生命。它让你忘掉了今天的烦恼。

(诗歌)“这个世界是谴责我,还是赞誉我,在我看来是一样的。”

阿罗诺夫:食物只能满足身体的需要,音乐才能满足你灵魂的渴求。

无论一个民族背负了怎样的苦难,历经了怎样的曲折,但是“音乐中令人狂喜的渐强使我们远离尘世”,音乐“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一方面“非遗”有民族性,是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带有民族的标签;另一方面“非遗”又具有共通性,比如美感、正义、同情、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爱情的甜蜜和忧伤等。因此,“非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遗产,能够引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的共鸣。当然,也要避免它们被同化或异化。“非遗”节目如果能够表现出“人类共同精神文化遗产”这一高度,无疑是又一次提升了境界。《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就达到了这一境界,完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节目着落到“非遗”本身,回归本体,还原其“非物质文化”属性,即它们是精神食粮,能够“满足人们灵魂的渴求”。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艺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刘浩三)

注 释

①温秋阳 张孝成 《记录历史与现实碰撞的声音——评广播专题节目〈传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诗〉》,载《中国广播》2004年第12期。

②李宏 《布哈拉犹太人的心灵史——广播特写〈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赏析》,载《中国广播》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非遗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群众文化美术工作开展策略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