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2015-05-30苗娇
苗娇
摘 要:非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它也决定着我们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非语言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传达了教师的所教、所想,与语言交际相辅相成。而学生给予教师的反馈信息恰恰能反映出教师运用非语言交际是否成功,相反地,学生的手势、眼神、身势等身体语言也向教师反馈某些信息,这都是非语言交际在起作用。然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并且合适地使用非语言交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1 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Samovar和Porter认为,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而Malandro和Baker把非语言交际界定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再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即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式有很多。最早的分类是由Ruesch和Kees指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三类: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
此外,Knapp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提出非语言交际应分为以下七类: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body motion and kinesic behavior)、身体特征(physical characteristics)、体触行为(touching behavior)、副语言(paralanguage)、近体距离(proxemics)、化妆用品(artifacts)、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另外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对非语言交际进行了分类,比如Jensen基于“无声语言”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分类以及Canden的分类,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若从第二语言教学出发,通过西方学者的大致分类,我们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即非语言交际所涵盖的四个方面: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1)体态语(Body Language)。体态语也称身势语和身体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指的是用以同外界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动作,包括基本姿势(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拥抱、微笑、女士优先的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动作、面部动作、手部动作、腿部动作、臀部动作、目光交流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Para Language)。副语言也称类语言和伴随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是言词信息表达的方式,而非言语表达的内容。包括沉默、话论转接和各种非语言声音。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一般指人工用品(artifacts),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家具及其他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具备实用性和交际性的双重功能。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环境语可以说是客体语的一种,但是环境语与个人的结合不那么紧密,更具持久性。环境语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时间、空间(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信号、建筑和室内装修等。
3 非语言交际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只是重视准确使用语言的交际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也是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比言语交际更加细腻敏感。这是因为非言语交际行为不仅仅潜在于整个对外汉语课堂的交际过程中,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最能反映学生的内心活动、真实想法和价值态度,可以辅助言语交际,起着吸引、调节、鼓励、启发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所谓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仪态举止、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课外师生之间非语言交际关系等方面所遵循的规则。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其他几个方面笔者就不再详细赘述。
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体态语等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学生也能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二语教学方法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肢体反应故事教学法,TPRS是199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班牙语老师Blaine Ray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其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第一,介绍与练习新字汇(教师使用TPR来教导新字汇,并使用新的命令句或祈使句)。第二,在故事中使用新字匯(将新字汇加入简短故事中,使其赋予内容、情境等,帮助学生在语言上的习得),说故事时可使用辅助教材。例如,小道具、玩偶、幻灯片、大型的图解、当场人物示范等。第三,故事的讲解要不断地重复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详尽,直到学生也能朗朗上口。例如:
T:The boy wanted to rent a green car.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S:Yes.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or a blue car?
S:Green.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blue car?
S:No.
T:No,the boy did not want to rent a blue car. He wanted to rent a green car.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S:Yes.
由此可见,TPRS教学法在教师问故事,学生猜故事中自然习得大量词汇和语法结构。学生戏剧化的表演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另外,教室桌椅的排列也是可以体现出师生关系和地位上的差异,反映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教师应当根据课型的不同而设定教室桌椅的排列方式。根据调查,学生在上必修课时,倾向于传统式,即教师站在讲台上,桌椅在台下一排一排整齐排列。这是由于传统式有利于师生进行交谈,教师可以控制整个课堂,而学生之间不易交流;学生在上选修课时,倾向于马蹄式和模块式,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便于交流和讨论,教师教学更灵活多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上,非言语交际行为还可以表现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步态、服饰和饰品的选择与搭配等这些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使用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的仪表、体态和气质应时时散发着美的信息。整洁而颇为讲究的穿着,大方而富有质感的化装,潇洒而从容若定的体态,得体而极合时宜的发式,高雅而不失真诚、朴素而沉稳的气质是现代学生所欣赏、所效仿的形象。具有这样形象的教师所组织和参与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教学无形中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虽然非语言交际不能替代语言交际教学,但是假如它与语言交际行为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可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非语言交际运用在语言教学中,并且积极优化与完善自身的教学语言系统,那么则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无声语言交流,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然、生动、有趣,以便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课堂效益。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然、恰當地运用手势、目光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等,以得体合理地辅助课堂语言进行教学。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作为直接接触外国学生的人群,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比一般的教师更加应该注意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中的使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晓玲.非语言交际形式与第二语言教学[J].吉林: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
[4] 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贾祎. TPRS教学法初探[J].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2).
[6]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 徐蓓蓓.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扬州大学,2014.
[9] 谢勋琪.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成都: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9).
[10] 田倩.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11] 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