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顽强”的小树》教学设计与分析
2015-05-30尹莉
尹莉
教材分析
一棵“顽强”的小树,将带领学生研究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根总是向下生长,根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同时激发他们继续研究的热情。由于有些植物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直接观察到,因此课前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保护环境的热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自然抱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总会抱有很强的好奇心,本课将从“一棵被风刮倒的小树,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向性运动这一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同时本课在内容的编排上很注重让儿童去关注他们身边植物的生长,三个教学活动的结构是并列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类似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本课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定其中的一个研究内容,采取“教师指导—分组研究—归纳总结”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2.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4.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纸巾、不干胶、玻璃杯、笔、浅口盘、一杯水、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剪刀、小木竿、台灯等。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师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它的根又重新弯向了地面。
生2):靠池塘一边的根比较密。
生3):它的茎又重新向上生长起来了。
2.师:对倾倒后的小树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感到惊讶吗?
生:感叹,师板书课题:一棵顽强的小树,生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请生讲述。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倾倒的小树根、叶还在顽强生长,它们中到底谁重要呢?
生:猜想回答根。
师:播放动画视频《树的根和叶》后,问:为什么树的根更重要?
生1):因为根可以吸收水分。
生2):根可以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传给叶子,没有根,叶子就完蛋了。
师:既然根那么重要,那叶子是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呢?
生1):不是,叶子可以为人类遮挡阳光,给鸟儿提供栖息地。
生2):叶子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树的根和叶的作用,那我们首先来研究树的根,好不好?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
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小组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实验结果。
五.总结
师:植物的生长具有哪些特性?
生: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师:同学们,地球上的生物各自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植物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自觉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请欣赏各种美丽植物的生长过程视频。
生:加深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板书设计
一棵“顽强”的小树
教学反思
本节科学实验课,立足于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目标致力于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
这堂课对于学生来说易懂也爱学,所以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做实验,通过课后持续观察,体验了根的向地性与根的向水性,懂得了要证明茎、叶的向光性必须要坚持研究观察来证明,学生感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