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

2015-05-30钱红生李伶俐

东方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课堂

钱红生 李伶俐

在课堂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新世纪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教育心理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材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更重要的是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转换师生角色,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

一、了解新课标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体,是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能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文明的人,学生要有生存的常识和必要的技能、能遵从社会规范,以便与其他人很好地相处,能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三位一体。

从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在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最终培养有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有责任感的人,这导致学习品质的转变。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具体表现:

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2、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

3、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4、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例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大多数内容便可以实行探究性学习。

2.小课题和长作业

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的特点:

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第四,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

第五,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这种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一些规律,学会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四、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师生角色,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

1.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尊重学习者,解放学习者,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具有实践生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会生活、会做事、会生存。

2.要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首先保证教师对这一理念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立足学生发展,改变教学方法,是实现学习方法转变的前提条件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是前提,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最终落实到学生学上,教师怎样教直接影响学生怎样学,教师的教法不同,学生的学法就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意义就不同,教师只有“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之得法”,才能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活学而益智,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而进入‘自求 得之”的境界。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调整课程结构,创设教学情景,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单一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式学习,要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独占讲台、一讲到底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情境和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 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把“三带”带进课堂。

民主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爱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带着微笑进课堂,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与个性,努力实现从教学专制到教学民主的转变。与此同时,针对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被人认可、被人欣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把激励、竞争带进课堂,用激励、竞争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个个学生能展示成功的机会,学会赏识孩子,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获得成功的兴趣和愿望,产生更强的再创造的内驱力,去学习、去探索、去竞争,从而形成主动学习——体验成功——激发更大学习热情的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发展、提高。

2.广泛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增加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就需要有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的场景和环境,要有活动、操作、实践、考察的地点和实体。过去,学生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说,从教科书上看,在教师的演示下去体验,其实,这种体验是很肤浅的,知识面是狭窄的,技能是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教师可以跳出过去那种把课堂看作是唯一授课场所,把教科书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者的狭隘圈子。相反,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身边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体验,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语文教学更是加强听、说、读、写、背、记、练等综合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利用游戏,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教师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文物古迹、自 然风光、国内外重要事件、家庭生活等课外资源来学习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还有的教师把村名姓氏、商标字牌学生熟悉的东西引入课堂,作为课程资源,扩大 学生识字量。

3.建立“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结构模式。

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加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 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 的课堂结构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之间共同合作研究,多次沟通,多项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新课程探究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