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里的创业温度真的高

2015-05-30袁岳

大学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业者消费

袁岳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潮,很多人在谈论创业,也有很多人在尝试创业,很多的创业资源在汇聚,创业的起步率正在大幅提升。与在日本看到的情况比,中国青年的确拥有更好的创业空间,这样的空间由以下因素促成:首先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尽管没有降低创业成功的门槛,开一个网店的成本是如此低,大家练手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其次是上上下下的创业号召,让创业成了一阵风,到哪里都是在鼓励创业,各种媒体也都在宣传创业,创业气氛是空前的热烈;再次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政策、支持创业者的各类资源让创业者更可能找到同情者与支持者;而且创业也不必意味着带头创业,今天大量的网络创业企业需要大量的新员工,勤奋敬业的员工本身就很可能获得创业股权激励,从而跻身创业团队。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今天中国的市场是一个由青年一代的消费核心群体推动,并且由青年创业群体创造的新供应模式与能力组成的新服务市场。今天当我们讨论服务业创新、移动互联网机会、颠覆式创新、互联网思维的时候,其实在根本上我们是在指向着青年群体,尤其是富有想法与行动力的青年群体。

创业文化在本质上是对于失败的容忍与对于风险的兴趣,而风险资本的意义也在于对于探索性的但风险也很大的创业项目提供支持。而真正的创业精神也在于对于失败有心理准备,而不只是对于成功的追求。一次失败永远失败不属于创业界,一次成功永远成功也不属于创业界,输赢是生意常事才是创业的基本意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必须重视消费者在感受方式与信息获得方式上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是新一代的消费者,别看现在不起眼,他们将来是中产,今天对他们爱搭不理,将来他们会让你高攀不起。

人们在快速而海量的网络信息收集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反应模式,因此网络场景的多样性、动态性与趣味性大大增加,当下与未来的移动互联信息传递必须符合满足消费者可搜索、可碎片、可视频、可分享、可再造需求的基本特点。

在85后的世代里,人们对于事物的信息知情度、审美目光、趣味要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还没有在现实的事物、产品与服务层面得以实现,事实上既成的生产力的掌握着被锁定在既定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里面,这一代企业家已经基本不能实现这样的期待。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85后~90后一代,将是真正改变中国消费场景的新中产阶级一代,他们不仅呈现自己的需要,也将是成为比他们年龄大的一代消费效法的对象,他们将引领10年后中国城市八成中产阶层的消费风潮(占全球消费中产者的比重有8%~15%)。

观看今天的制造,很多人有负面的结论;观看今天的消费中国,则亮点很多;观看今天的资本中国,一切才刚开始。我要说的是,观看今天的服务中国,那才是内需启动的强劲动力所在,而观看今日的创业中国,人们才能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钥匙。在创新服务的引领之下,创业潮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重构,而传统产业的内部改革与外力借助才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这样的创业热潮下,就业与创业不再是一件对立或者不能融合的事情。很多人根本不是当一把手的料,甚至方向感也不强,但你可能对于做一件你自己喜欢做或者擅长做的专业工作很有韧性,你专心致志与心无旁骛,你也具有把事情搞定的心愿与行动力。这样的人也许很可能被那些很愿意担当又有方向感的创始人邀请为创业团队的成员,可能成为一个创业企业的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等等。如果你已经是高管了,在一个规模有限的创业企业中,高管是最接近成为创始团队成员的。有些人甚至连做小三小四都不行,因为你可能不想负担任何方面的管理责任,尤其不喜欢去协调其他人,去处理棘手的冲突,但如果你有务实踏实的工作态度,而且愿意持续忠诚地工作,甚至还能做到不断学习去改进业务水平,那么你还是有可能因为这样的踏实精神而获得股权激励,或者你在这样一个创业企业得不到激励,也可能有人要用股权激励去挖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骨干员工完全可能成为股东,这也是参与创业的一个方向,或者一个把自己当成股东一样忠诚投入的员工,也更容易成为创业企业真实的股东。

尽管还是有年轻人埋怨在中国的发展机会不够,或者很多时候说发展机会不公平,

我见到日本青年、德国青年、美国青年,尽管他们中间也不乏创业者,但一定不如中国有那么多创业者,

其实,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多人在谈论与思考创业,也没有那么多人可以尝试创业而且会得到那么多的赞许,

没有一个地方会有那么多的创业大赛,会有那么多的政府官员与媒体在谈论创业,

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多的青年热衷创业讲座,也没有一个地方创业导师像明星般地到处得到追捧。

一句话,中国的创业温度真的很高。

猜你喜欢

创业者消费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国内消费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
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提个醒
从职场高管到创业者的一年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