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师生间沟通的艺术
2015-05-30谢雪红
谢雪红
大千世界,与人沟通是一种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沟通更是一门艺术,更需要技巧,通过师生的教与学互动从而将沟通转变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点,但也存在着沟通的桥梁。教师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和深受学生喜爱的人,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代对教师工作职能的评价。现如今的形势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和道德的引导者,最重要体现在成为思想的启迪者和心灵的开拓者。学生在成长中不断的变化发展,教师必须得深入学生中经常与之沟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的根本应是师生心灵的交流,教师要自然地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与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成长和成功。这些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策略和途径。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用爱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学生,需要教师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真心关爱,必定会回报以最真诚的信任,学生自然就会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吐露心声。师生之间以爱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道理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要做到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要关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和学习进步,平常多与学生交流,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关注他们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认识感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换位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教师和学生沟通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这样才容易沟通成功。反之,沟通有可能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应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指出他的错误并批评教育,这会使他们觉得丢面子,学生即使意识到错误,也不肯虚心接受,因此沟通时选择合适的地点也很重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是经常性工作。平时和学生沟通,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想法和意见;学生犯错后的沟通,能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握好合适的时机交流,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教导去做,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坏的方面积极改正。
二、成功的关键在于交流的艺术
教师与学生沟通,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作知心朋友。面对学生这一极富个性的群体,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摆出架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更不能以权压人,以势逼人,态度要谦和,以诚相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平等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消除学生内心防范与隔阂,做到双方心理相容。对待学生要豁达大度,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冷静思考。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
注意沟通时的语言艺术。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语言要委婉、含蓄和幽默。委婉和含蓄不仅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表现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教师在沟通中,话虽然很有道理,但表达过于直白,学生可能会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直言不讳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语言委婉,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学生更容易从理智上和情感上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幽默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的重要积极因素。人们喜欢与幽默感的人交往和交流。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恰如其分的使用些幽默的语言,既能博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也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提出的批评或建议。
表扬和批评是教师经常对学生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目的是指出缺点错误,肯定优点成绩, 鼓励其扬长避短,树立信心,不断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运用艺术的方式给予学生适度的赞美。对处于受教育阶段青少年,要采用“表扬+批评+表扬”的方式,既让他们知道自身的长处和优点而受到表扬和赞美,也让他们明确存在的缺点错误需要改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树信心,逐渐完善自我。
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传递信息,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如自己和学生同样年纪时有着像他们同样的想法和相同的经历、自己和他们一样关注偶像剧等,可以在瞬间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容易使谈话对象产生共鸣,建立起融洽的沟通氛围,为进一步深入地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师体态语。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体态、姿势、动作、表情等来表示意义,传递信息的非语言行为。它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信息传授手段,是人们广泛运用的无声信号。教师的体态艺术融合了教师的感情,使学生不仅仅是在听或看教师的讲课,而且整个身心都在受着教师的感染,达到了师生情感共融的课堂效果。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润饰口语,调整行为。丰富的面部表情,如表示满意和赞扬、表示亲切和友善、表示关注和兴趣等面部表情在师生沟通的中回产生强大的作用力。不同的眼神产生不同的效果。关注的眼神让学生感到受注意而得到鼓励,产生积极的思维;严肃眼神会使学生心灵震撼,吐露真情;亲切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关心体贴,倍感温暖。另外教师不应忽视沟通时的姿态、手势等的恰当运用。
用心聆听学生的倾诉。倾听是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有时听比说更重要,这会让对方发泄、引导对方说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沟通离不开倾听,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中的感受。善于倾听者往往更能赢得诉说者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倾听要有耐心,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有话敢说。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回应,表示对学生讲话的重视和理解。教师要避免在学生讲话时,因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打断学生的讲话和思路,影响倾诉人的情绪,阻碍沟通顺利进行。教师对与学生沟通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舍身处地地为其着想,真诚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供学生思考和选择,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在爱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握沟通的恰当时机、采用艺术性沟通方式和无处不在的沟通途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收到教育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