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之比较
2015-05-30马亚琼
马亚琼
摘 要:本文对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音乐语言、情感、气质等,并在艺术风格的比较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在演奏中予以准确地诠释,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
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古典时期的两位音乐大师,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文章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爱把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行风格上的对比,仿佛他们是一对性格迥异的亲兄弟。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和贝多芬最为钟爱的是钢琴,他们为钢琴创作了大量的乐曲。莫扎特一生创作了二十九首钢琴协奏曲,十七首钢琴奏鸣曲,从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他的欢快、轻松、平和、优美、典雅、纯真,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其中,难怪有人把他的音乐称为“永恒的阳光”。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与被称为“《旧约全书》”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对应,早期奏鸣曲以海顿、莫扎特为范本,但OP2的三首都把传统的三乐章结构扩充为四个乐章,从第二奏鸣曲(OP2NO2)起,传统小步舞曲乐章都变为更为富于动力的谐谑曲,中期奏鸣曲也有四乐章的。但乐章结合更为自由,如第十二首(OP26)十三首(OP27NO1)和十四首(OP27NO2)的第一乐章都不是快板奏鸣曲式,因此贝多芬称后两首为“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不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奏鸣曲,英雄性格的作品一般都用小调式。例如,第一首(f小调),第五首(c小调),第八首(c小调),第十四首(升c小调)等,都是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作品,贝多芬在奏鸣曲上的创新和改革,大大拓宽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了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被称为钢琴奏鸣曲大师中的大师。贝多芬强调主观性表现,追求情感的尽情抒发而不追求形式的完美无缺,但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氛与他完全无缘,他是音乐家中最男性的。
1 明朗典雅与激情悲壮之比较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精致、典雅、淳朴优美、明朗乐观、旋律优美动人,如莫扎特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开始,旋律一出来,仿佛就使人感到迎面吹来了一阵春风,令人心情舒畅。主题精致、轻巧,旋律纯朴优美。所以在演奏时,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应表现出来,而不能光有一个轮廓,这一点是很讲究的。有些快速的句子要弹得非常清晰,声音颗粒均匀,干净明丽,以表现其自然流畅,轻松高雅的音乐特点。
贝多芬的作品中表达的情绪,感情与莫扎特不同,他的作品有和声声部的变化,情绪转折较多,感情丰富,变化幅度也较大。贝多芬作品的和声变化有感染力,有戏剧性,所以在弹奏时不能仅有声音的大小对比,还应注意到情绪的深刻对比和变化。
我们常常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一开始就听到两个主题的鲜明对比,主部主题通常是明快、活跃、热情的,或是刚强的、豪迈的,或是动荡不安的富于戏剧性的。副部主题常常是抒情的、优美的,或平静、沉思的。
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由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重叠而成的。气势奔腾的节奏和上下起伏的旋律,表现激动的情绪和斗争的形象。演奏时要弹得坚定、扎实、饱满有力,节奏鲜明,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副部主题包含了两个主题:第一个是抒情性的主题,斗争形象暂时消失,转入回忆和思考。旋律由低音区和高音区交替进行,像对话一般。副部的第二主题接近主部的形象,在节奏上,出现了奔驰一般的运动;在旋律上,连续上行的高音部和连续下行的低音部互相对抗;在力度上,由弱而强的进行表现出热情的高涨,犹如炽烈的斗争激情,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演奏时不仅要有强弱的对比,变化,而且要有情绪上的对比。要显出和声的力量,要突出外声部的旋律。
钢琴家阿劳认为在贝多芬的曲子中,美丽的音色不像在莫扎特、肖邦的曲子中那么重要,有时甚至觉得某些地方不要把声音弹得那么美,那么丰满,在某些时候应该具备奏出粗糙音色的能力,因为声音是为解释曲子服务的,你不要去迎合听众,而是要激发听众。例如,贝多芬《降B大调奏鸣曲》,一开始便用了三个粗野的和弦,展开了这首惨痛绝望的诗歌。
2 音乐语言之比较
莫扎特的和聲不像贝多芬的和声那样复杂,强弱对比不要太大,过多的戏剧性处理会破坏莫扎特典雅的风格。演奏时声部要清晰一些,小分句要表现出来,但又不能零碎,可以通过气息连起来成为大句子。旋律大部分都在右手,所以强弱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而左手大部分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它能帮助右手旋律弹得更有活力。装饰音也是体现其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时代的不同,理解、处理的方法不太一样,比如说颤音,过去比较习惯的是从原音开始弹,但当今一些莫扎特专家认为应该从上方音开始弹。有许多在谱面上写的是小音符(倚音),但实际演奏时却是平均的,并非像谱子上写的那样。据欧洲一位专门研究莫扎特版本的专家说,出版商认为这样写比较好看,显得多样化,漂亮,仅此而已,并不影响演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装饰音(倚音)要在拍子上弹出来。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节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弹奏他的曲子时节奏要十分准确。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它有内在的韵律,先要经过严格的节奏训练,才能有运用Rubato的自由。贝多芬的单音进行或跑句也是有深度的,线条极明显,这与莫扎特的典雅是不同的,他要弹得有力,有气魄,颗粒性强。
贝多芬的旋律是非常单纯的,如果用线条来表现,没有多少波浪,也没有多大曲折,往往他的旋律只是音阶中的几个音或一个片段,而他最著名的一些主题就是属于这一类。例如,《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全部建立在sol—fa—mi三个音符之上,所有的旋律都从这简单的乐旨出发。在平静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背景下,衬托出一个简单、纯朴、优美动人似夜般宁静的旋律。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极富幻想性。
人们说莫扎特的长句令人想起意大利风的歌曲,而贝多芬的Adagio却充满了德国民歌所特有的情操,简单纯朴,亲切动人。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13)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旋律非常接近德国民歌,要弹得淳朴、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淡淡的忧伤,仿佛是内心深处的叙。
从上面几例可以看出,贝多芬作为沟通在古典与浪漫两个时代的桥梁,力度标记不但数量多得多,而且幅度也大得多。并且作为其力度运用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就是他在需要最强烈的情感效应时,比较偏爱极端化的力度标记,如运用“渐强后突弱”的手法,以及使用一长段轻之后的突强和极快的大幅度的渐强与渐弱。
3 精神气质之比较
有人说莫扎特的作品是含着眼泪的微笑,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与肖邦的很相像,表现内心世界的东西很多,很难弹,要通过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感受来弹奏他的曲子。他的音乐并不以强势见长,实际上强力征服并非他的目标。即使他的音乐在表达无边的哀伤,他乐观的心情也一点没受到影响,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流露痛苦,不但没有愤怒和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激情,无论狂热与否,永远都不能,在其达到令人不快的程度时表现;音乐即使在最可怕的情形之下,也绝不应刺激耳朵,而应取悦于它,并始终保持是音乐。”因此,莫扎特的音乐始终是迷人的、典雅的、新鲜的、明亮的、自由的,而且深刻表达人的丰富感情的。他把热情、伤感平衡起来,永远使人有美感。他的音乐中的每一个重音都不能随便弹下去,永远应该是圆润的,似乎总是受到一种巨大的约束、克制。我们弹奏莫扎特的作品应该像歌唱一样,要特别注意乐句中的呼吸,他的每一系列音阶,琶音都充满了虚和实的变化,充满了诗意,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演奏起来才像是莫扎特的风格。
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常常会出现无数的延音,无数的休止,仿佛他在即兴时继续寻思,犹豫不决的神气。乐曲中这种断断续续的旋律,表示哀苦的期望,像是一种痛苦的发问,是对他自己一生遭遇感到无能为力的表现。有人说他一生中不幸的遭遇都在作品中发泄了,但是在他后期作品中发泄不动了,眼、耳都失灵,到晚期似乎完全失望,觉得命运不可改变了。弹奏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必须是理性的,超凡入圣的,艺术表现及内心的刻画十分重要。
梅纽因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优美宁静,里面都是火热的!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有一些戏剧性甚至悲剧性因素,仿佛他已经意识到有许多困难,预感到理想必须经过斗争才能实现这一面。当然莫扎特作品中的这种戏剧性因素,没有达到贝多芬创作中那样成熟的地步。翻译家傅雷也将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行比较,他说:“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
和贝多芬相比,莫扎特属于梦幻般的,贝多芬则是坚实地。我们崇拜贝多芬的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也一样崇拜优美典雅、乐观纯朴的莫扎特。在诠释两位作曲大师钢琴奏鸣曲作品的时候,应在准确把握二者艺术风格的前提之下,方能做到准确、完美的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 朱工一.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 友余.键盘上的奇迹[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马亚瓊(1982—),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教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