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攒器设计形态的考证与创新研究

2015-05-30张洁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造型饮食

张洁

摘 要:文章选取不同时期的攒器为研究对象,分类比较这些攒器器型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论证造型定位与使用情境之间的关系,探讨背后存在的社会因素,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以传统攒器造型为基础,进行设计创新。

关键词:攒盘;饮食;槅器;造型

1 攒器的定义与起源

攒器最早是作为一种盛装食物的礼器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攒”在《辞海》中被释为“聚集、集中”,“器”则被释为“用具”,因而攒器就是由多个器物相互聚合而组成的一种日用器具。攒器器型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最常见的是始于明末盛于康乾的攒盘。在存世的攒盘中,常见的造型有花果、几何等,在组合时,每一组攒盘数量少则四五个,多则二十余个,且为了便于收纳,这些攒器外部多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

在文献资料中,攒器当始于明代隆庆年间并延续至民国时期,尤其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盛行,在此期间,因攒器造型独特,与以往用于盛装食材、干果的器具鲜有差别,故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在攒器形态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涌现出的攒器形态层次丰富、清晰又略显奢华。

2 攒器形态的演变

2.1 槅——攒器的源头

攒器的最初形态要追溯到两汉时期的“槅”。“槅”在《辞海》中被释为:“门窗或其他器物上用木条作的格子,”[1]且“槅”这类器物在文献里以“樏”相称,据《世说新语笺疏》中记载:“樏已见卷中之上雅量篇。其器似盘中有隔,犹唐之牙盘,今之手盒。一器中攒聚数十隔,故曰乌樏。”[2]因江西南昌晋墓出土同类漆器书有“吴氏槅”三字,所以,“樏”也称作“槅”,故而,槅器是攒器形态的重要来源。

槅器发展至元代后期,无论是在文献还是在墓葬中,都很少见到有关“槅”作为食器的依据,直至明代万历年间,“槅器”虽未在文献中被提及,但是出现了与之在造型、功能方面类似的“攒器”,故而,“槅器”似以“攒器”之称重现于文献中,据《中国陶瓷辞典》记载,当时的攒器种类繁多,有攒盒、攢盘、攒碟等多种形式,如明范濂《云间据目钞》卷二记载:“设席用攒盒,始于隆庆,滥与万历。初止士宦用之,今年即仆夫龟子皆用攒盒,”[3]曾经的“槅器”已被明代盈千累万的“攒器”取代,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渐重要作用。在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可见的槅器形态演变如下表所示:

两汉至清朝时期槅器形态的演变(公元前206年~公元1911年)

两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可见,槅器形态的演变遵循先圆后方,再至方圆并存,最终弃方留圆的过程。这种造型设计的变化其实大有文章,由于早期受技术的影响,方形槅器的制作仅依赖于泥板成型,而泥板黏合不均容易裂开,且直线形态的槅器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变形,故而人们选择以曲线的间隔形态来弱化这种缺陷。不仅如此,轮制工艺的出现,使圆形泥坯成型快捷,收缩均匀,又因无棱角是圆的特点,无论在使用、携带等方面均不易被损坏。因此,在槅器形态演变的过程中,以圆形槅器最为常见。

2.2 攒器——槅器的形态分离

明代,由于槅器具有将盘体分隔成数格的特点,且易满足人们在绘画中对同一种颜色不同深浅的要求,故而槅器作为调色洗、格洗等文房配具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推崇。与此同时,槅器因造型、纹饰、功能等方面的缺陷逐渐被工艺精湛的攒器取代。其中以攒盘最为常见,攒盘是由多件小盘相互聚合而成的完整大盘,每一组所需要的小盘约五至二十余件,据现有资料记载,其盘体常被分为内、外两圈,内盘多为圆形且被副盘紧密环绕,在攒盘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每个朝代涌现出的攒盘中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以这些存世攒盘为例,对其造型、功能、饮食等特点进行分类比较。

明代晚期,槅器逐渐成为书画用具,而与之类似的攒器则在造型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它在槅器一体盘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由成多件小盘相互聚合而成的分离盘,虽然由每个单体的小盘组成,但组合起来却少见缝隙,可见其制作之精。

总的说来,攒器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同时盛装多种食材,且不易串味,同时,它的整体造型更为生动、活泼。它的兴盛顺应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方式与精神寄托,做到了日用与欣赏的结合,且构思之巧、制作之精令人惊叹。

3 攒盘造型的继承与发展

3.1 明代攒盘的造型特征

明代时期,攒盘普遍以分隔成数格的一体盘为造型,方圆不等,在笔者收集的10余件明代攒盘资料中显示,一件为方形攒盘,九件为圆形攒盘。根据现存资料和已知存世攒盘考证,常以一体式攒盘和分离式攒盘为造型,而分离式攒盘由多件小盘相互聚合而成,需有极其严谨的设计才能使烧成后的各个小盘拼合严密、不留缝隙,且分散的攒盘形态受制瓷工艺的影响,成型较难,故而以一体攒盘最常见。据《金瓶梅》第二十七回,秋菊给西门庆送果盒,揭开盒:“盒里边攒就的八槅细巧果菜,一小银素儿葡萄酒,两个小金莲蓬锺儿,两双牙筋儿。”[4]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攒盘以盒的形式流行,或有盖,其形态设计有方形、圆形等结果(如图1)。

图1 五彩人物方格盒(明·万历)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3.2 清代攒盘的造型特征

清代康熙年间,攒盘以相互聚合而成的完整大盘为造型。根据文献记载,康熙皇帝对瓷器细节有诸多干预,且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康熙皇帝倡导节俭,在饮食上从不铺张浪费,甚至有时候只吃一顿饭,由此看出,攒盘由明代高大的一体盘造型演变为矮小的分散盘,与康熙皇帝崇尚节俭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并且,攒盘造型的突变也受“分食制”的影响,如《红楼梦》第四十话中,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姐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宝玉说道:“谁素日爱吃的拣几样不要按桌席,没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5]故而,攒盘造型由一体盘逐渐演变为更适应人们饮食需求的分离盘。

图2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清·康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在这一时期的存世攒盘中,呈现出多种有趣的造型,其中,葵花形最具代表性,以存世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为例(如图2),盘内外两层由十二件大小盘相互聚合而成的葵花式样,且盘与盘之间形态吻合,可谓生动而不失规整。

清代中期,攒盘造型普遍集盖、盘及托于一体。在现有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中期的攒盘器型常以一圆盘为中心,辅以六至八件各种造型的小盘,拼合后置于各种质地的盒中。这种设计即便在今天也依然科学。首先,盘盖的应用,使盘盛装的食材不易被外界污染,从而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其次,盘托的使用打破了以往小盘散乱、不易挪动的境况。最后,盒底部有圈足或平底内凹,这种创新设计有利于减少盘底与桌面的摩擦,减轻对盘底的损坏。

在乾隆时期,攒器的社会需求量迅速增高,究其原因当与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关联,根据《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历南巡的膳食中,有攒盘盛蒸肥鸡、攒盘盛清蒸鸭子烀猪肉等”,[6]由此可见,帝王出行游玩时,对攒盘的使用占很大比例,也因此攒盘造型更需趋于实用、便携。

至清代晚期,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局面呈现出颓废状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内忧外患、生产力低下的境况,攒器做工日渐粗糙,据资料显示,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攒盘以由内到外三层大小不同、摆放方向不同的不规则方形为造型。内层是一正方形盘,第二层为四个切角三角形小盘,外层由四个被切掉顶角的三角形大盘构成,这种设计,可以从工艺上缓解烧制时的变形问题。

3.3 民国时期攒盘的造型特征

时至民国,由于造瓷业被地方政府代为管理,采取放任策略,且地方政府不熟悉陶瓷产业的发展形势,加之外族侵略,瓷器行业的萧条窘况已无法挽回。据现有资料可知,民国时期的攒盘依旧延续请代晚期的造型设计,普遍以切角几何形体为造型,而盘沿直线弯曲、“凹”形角变形等问题的出现,均表明民国时期攒盘的整体质量不如以前。

3.4 当代攒器形态设计的新发展

在历史中,攒器不仅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且也带了一定的视觉享受,且攒器发展至今,仍然是人们在众多造型的餐具中依然钟爱的选择。当代攒器在发展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旧的几何形态及瓷质、木质等材料常常会受到新兴形态及材料的冲击,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形态、新材料的表现力往往更胜一筹,更能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并且,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因受“极简主义”与“个性化设计”的影响,其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逐渐倾向于极简、个性的设计,正因如此,当代攒器的设计呈现出简约的趋势。

(1)攒器材质、技术与造型的新发展。瓷质攒器发展至今,其制作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拉坯、盘筑,翻模、机压等技术也为攒器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方便。并且,在工业革命以后,攒器的制作材料除了原有的木质、瓷质以外,塑料、铝、纸、玻璃等新兴材质也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制成攒器。因此,现代攒攒器的形式日益多样,易满足人们在视觉、触觉上的多层次要求。在科技高速发展、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当下,攒器的造型发展愈加丰富,所采用的设计主题也更加广泛。

(2)攒器形态新发展的经济效益。攒器发展至今,其相互聚合的形态理念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拥有其形态理念的产物涉及领域广泛,在家居设计中有很多引用了攒器相互聚合的设计原理。例如,新式可移动储物柜、可拼合书柜等家居设计都是对攒器聚合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它在物品的容纳与空间的节省上拥有着较大的优势,在房小价高的现状下,储物量大又节约空间的家居产品必然会吸引庞大的消费群体,这种可节约空间的优势在近代家居设计中十分有利。

(3)攒器的创新研究。传统攒器以方形、圆形最为常见,但这种造型不免有些呆板。针对这一现状,攒器的创新研究可将其相互聚合的理念作为造型设计的基础,在攒器几何样式的造型上予以突破,以此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攒器形式。在纹饰的设计上,可遵循“极简主义”风格,这种设计与传统纹饰繁杂的攒器有很大差别。

4 结语

攒器作为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一体的食器,经历了从食器到收藏物的发展历程。在其4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的出现、兴盛与消失,都有其必然规律。回首过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攒器造型上的简单变化,更是承载了不同时期所蕴含的审美表达和精神寄托。攒器形态的设计理念发展至近现代也尽显其艺术、实用、收藏和历史的价值,且创作理念和造型结构并不只适用于古代,近代艺术家将攒器的造型理念与大众审美要求相结合,并加以拓展,创造出适合当代人们生活需求的新形态攒器。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82.

[2]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2007.

[3] 范濂(明).云间据目抄[M].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7.

[4] 笑笑生(明).金瓶梅(二十七回)[M].齐鲁书社,1991.

[5] 曹雪芹(清).红楼梦(四十话)[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6] 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M].乾隆三十年.

[7] 朱诚如.清史图典·嘉庆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8] 窦其文,柳青.清代民窑瓷器[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

[9] 黑天明,纪伟.官窑名瓷[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10] 余继明,杨寅宗.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1] 陈雪华.六朝陶瓷论集[M].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2006.

[12] 朱伯谦.中国美术分類全集·中国陶瓷全集4[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造型饮食
夏季饮食三宜三不宜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把癌从饮食中赶走
何为清淡饮食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