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影像阅读对文本阅读的助推作用
2015-05-30郭妍
郭妍
内容摘要:目前,影像资源越来越丰富,大大突破了传统文本阅读的限制,提高了中职语文课堂活跃度,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必要适当地运用影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本文,笔者将详细论述中职语文影像阅读对文本阅读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影像 文字文本 具象 抽象 理解能力
一.影像具象化可提高学生对抽象化文本的理解能力
文本阅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文字表述的情节、情感、动作等,都需要人为地进行想象才能获取,这也是说,文字文本本身是具备一定的抽象性的。若中职学生对文本的认读能力不强,在阅读文字文本时会比较吃力,理解文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因为文字文本不具备动态,中学生难以真正将书中形象可感的画面汇聚到脑海中,进而导致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弱,专业水平低。
而影像资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种问题。影像利用演员的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各种方式,有效地传达出了人物自身的情感,让学生只要通过视觉直观,就能体悟文本内涵。而且,影像综合了视觉和听觉,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了文本人物的情绪起伏中,甚至对下一个情节进行猜测。
如阅读《三国演义》文字文本,大部分中职学生对曹操败走华容道之后的“三笑”情节始终停留在曹操赤壁大战败落后的落魄形象中上,认为曹操的“三笑”含有较多的自嘲成分。但通过影像资源却可发现,曹操的“三笑”,不但不落魄,还颇具军事家的大气。察看地图,分析地形,制定战略,排兵布阵,稳重而不急躁,每一步都彰显了曹操的英雄气度。可见,曹操的“三笑”,包含的主要是自我激励成分而非自嘲成分。由此可见,影像资源可有效弱化学生的局部构思效果,强化学生对整个抽象文字文本的理解。
二.多角度展现文字文本动态情节
影像资源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屏幕画面与电影语言。这两个基本元素将每个人物的特殊性都有效地反映了出来。而后,在这两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影像又加入了多变的艺术角度、交替的长短镜头、音乐声响等,使人物形象与情感更加立体化。
就拿中职语文文本《天净沙·秋思》中交替的长短镜头来说,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经过影像镜头的长短交替,却呈现出了景物变迁、人物命运的高级特写。最初,镜头拉长,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与古道边上的人家进行了特写,整体反映出周边宁静之景,给人一种平淡且平凡的情境,让人观看后对展现在这个情境下的事物有一种淡淡的欣喜。而后,镜头缩短,拍摄全景,却展现出悠长古道,夕阳西下中断肠人的落寞愁思:寒冷西风无情吹动,仅有瘦马陪伴,断肠人仰头看夕阳,对生命之潦倒感到无奈而伤感,进而给影像前的观众传达出一种浓厚而无法散开的忧郁。至此,随着镜头长短变化,情感由喜转悲,更强烈地展现出了文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变化,如果仅仅用文字文本来展现,其实并不具备触动人心的强烈作用,所以影像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文字文本阅读能力。
三.影像可提升学生的文本认知与欣赏水平
中职语文教材中,文本展示的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文本作者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传达核心思想,会反复地重复某个句子或某个场景,致使整个文字文本出现冗长拖沓的现象。而读者往往对这种冗长拖沓的描写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利用影像资源则可避免这种重复阅读的麻烦。
在影像中,我们会发现,当某个情节需要被回忆时,其镜头会迅速移动到过去场景,且时间短,速度快,让读者能够立刻就对情节产生印象,并联系当前情节体悟人物情感或事情的重要性,进而使读者强化对整个文本内容的印象。这也是说,利用影像,在避免文本冗长重复的同时,也加强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影像的出现,使抽象化的文字描述成为了活跃的具象化画面,培养了中职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同时,影像资源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可不再为枯燥、冗长、拖沓的文本阅读感到烦恼,加之音乐、电影语言的应用,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可将文本人物情感逐渐转移到自己身上,进而慢慢品味人物细腻的情感,对文字文本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当影像内容更新慢时,学生会更热衷于通过文字文本获取信息。所以,影像阅读对文本阅读是有很大的助推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何丽波.影像阅读: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的新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刘涌.传统书写文本阅读与影像阅读的抗争探讨[J].成才之路,2014.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