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幼儿园环境设计现状调查报告与设计对策
2015-05-30章万清
摘 要: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环境不单是教育资源,也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幼儿园环境是物质环境中所不可缺失的组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非常重要。幼儿园环境必须具有导引幼儿感知优秀文化的作用,同时必须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空间,只有兼顾两者,校园环境建设才能得到社会全面认可,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幼儿园;现状;寓教性;空间设计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D14WH09)的研究成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讲的“环境”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前者主要包含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有形的物质,后者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法可归为心理环境。其中集体氛围、活动气氛、师风、园风以及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所带来的情景感受等可归为文化环境。地理文化的新学家邓肯,曾将文化景观归入到人类储存、传播知识的三大内容之一[1]。幼儿园如果把空间设计成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育环境更明确、空间更饱满、内容更丰富。文化景观是人们对地表进行打造而产生的,是人们对某个地区文化的各类印象、感觉的融合[2]。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不单是教学活动的空间,也是对孩子成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且不可替代的教育性氛围。
目前,杭州市幼儿园教育环境空间设计中存在一下问题。
课题组根据课题实施计划实地调研了杭州东园新村幼儿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朝晖新村五区幼儿园、桂花城育华幼儿园、新金都城市花园幼儿园、文苑幼儿园、留下幼儿园、名苑(和家园)幼儿园,吉的堡(水木清华)幼儿园等十余所幼儿园。同时,对杭州市中心及城郊结合部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对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是否满意,是否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校园内雕塑是否有地域文化,校园内的墙面绘画是否具有教育寓意性,等等。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200份老师、200份家长。共收回问卷358份,有效问卷达到89.5 %,其中家长183份,教师185份。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和实地调查,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调查目的,可以较好地反映现阶段杭州城郊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现状。
问卷显示,67.6%的教师、家长认为室内格局缺乏特色;65%的教师认为校园内的建筑形态及色彩不美观;75%的教师认为园内导示牌的造型及颜色一般化;74.5%的教师、家长认为墙面绘制内容过于西化,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70.5%的教师、家长认为各功能区块缺少相关性。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的持续建设,大多数幼儿园校园建筑形式在环境、功能、造型、设施及空间塑造等各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了,满足了其功能需求和安全要求,但校园环境示范式设计的偏重仍非常大。
第一,多数的幼儿园教学区、生活区等,其建筑物的造型和色彩都比较单一,未能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相吻合,校园作为公共建筑的色彩也过于重复,主要以蓝、绿、红等为主;
第二,各个幼儿园的校园景观设计类似,体现不出差异性,校园内视觉导视牌基本为单一普通文字指示,缺少形象而具体的图像吸引力。
第三,校园的墙壁多采用单一的卡通形象之类的内容,且没有联系性、寓意性,标签式的教育符号无法与孩子产生有效互动。
根据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反馈信息分析,杭州地区幼儿园校园环境空间设计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色彩和图形这些基本的环境元素设计应用已被园方认知并重视,但整体环境设计上欠缺寓教性。如今,设计师和园方管理者开始认识到色彩的合理运用对环境的调整是最方便、实用、节俭的手段。但就环境设计现状来看,对幼儿园色彩设计的重视和研究都是远远不够的。从我们所见的情况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明亮的三原色——红、黄、蓝三色作为其外部色彩的基调,包围着大部分幼儿园,并用简单的卡通形象加以装饰,在内部大量使用不和谐的、琐碎的、鲜艳的对比色彩,诸如此类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缺乏以幼儿为本来认知环境设计,因此设计上缺乏能触动幼儿感官的趣味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能与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幼儿应是环境创设的主体。[4]而在现实中,幼儿园在环境空间中忽略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只把幼儿作为观赏者来对待,这样的做法无益于幼儿思维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幼儿园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域文化以及环境教育因素角度出发,强调环境设计的教育寓意性尚没有系统深入研究。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对我们优良文化传统进行弘扬、发扬,已经是社会的一个共识。但实际上除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教等被动的教学方式,怎么把传统文化教育有形延伸和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发挥多维度启迪、浸染作用,来激发起幼儿孩子们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等问题还需要系统研究。
(四)对幼儿园所在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都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文化以及民族可很好融入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教育平台中,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基本没有办法有效运用此资源来强化其对场所精神的认可。
综合来说,校园环境的运用以及主体校园环境使用者,即老师、家长对当前校园室内环境满意度是不够的。
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做出以下研究,以助于提升幼儿园环境的文化氛围,使得幼儿园环境设计具有明确定位。
(一) 系统化与深入化认识幼儿园环境空间。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在4~6岁期间,对空间认知的能力发展呈上升趋势。而威特金等人发现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人格差异所用的测验——隐蔽图形或是镶嵌图形测验与空间认知能力密切相关。[5]所以校园空间设计的深入化是指设计不是肤浅地在校园里贴一块标签,画些卡通形象或者摆放卡通玩具,其校园环境设计形态、色彩一定要在唯美的前提下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寓意。如教学、嬉戏、师生休息、运动场等空间、墙面文化、室内环境色彩、室内家具布置、视觉传达导示牌等,以上诸多要素构成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整体,因此校园环境设计必然是一个全面考虑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二)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原则性
1.自然环境与人的统一。自然环境第一是环境建设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法则,在课题组实地调查的学校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大立柱为树干,树枝形的分割天花板,再以小图案形成一片片树叶,营造出一个大树底下乘凉的人与自然的景象,颇具校本特色。但从调查的大部分幼儿园来看,很多建筑原有的空间尚未被利用,只是在原有的建筑上贴或画些图案,没能很好地和建筑物融合在一起,建筑物原有的现状并没有被教育者看作校园中潜移默化的认知物。
2.寓教于乐。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但从我们的调研中明显看到园方教育管理者,或者包括设计师在内显然忽视了环境整体性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的设计,忽略了校园环境也是一种认知物,因此使得整个校园环境缺乏寓教于乐性,设计造型单一、色彩凌乱而不具有统一性。如何使设计的造型、色彩具有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的趣味性,从而与其和谐相处仍需探讨。可以通过对幼儿园地面、景墙、水池、雕塑、围墙等景观的立体化设计,将各种具有寓教功能的图案嵌入或复合到这些环境中,如将墙体镂空,嵌入各种历史人物形象,或者将整个景墙设计成一组几何造型的组合,达到平面与立体的紧密结合,景观中将空间认知的元素些表达出来,来激发学龄前儿童主动探索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空间认知的发展。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之一是绿城育华幼儿园:其校园环境设计中较早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设计师用米粒和水滴的形状设计成了餐桌,寓意节约用水和珍惜粮食。
3.强调校本文化环境特色设计。校本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可以包容地域、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以及学校特色文化等众多具有积极教育寓意的文化内涵在内。校园所处的地理特征、地域文化以及自身特色发展的历史的沉淀,使得幼儿园的校本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有众多具有积极教育寓意的文化内涵在其中。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延伸到幼儿的活动区域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幼儿不易理解的教育内容,结合生动、有趣、幼儿喜爱的自主游戏,让幼儿在开心、快乐的互动中主动去探索,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6]例如具绿城育华幼儿园,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着力于表现江南文化特色,校园内文化墙描绘了江南特色的流水景观;西湖区名苑(和家园)幼儿园,依据自己西溪湿地地域性文化特色,设计西溪火柿节的幼儿绘画形象墙,着力营造西溪地域校本特色。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校本文化的特色设计还比较单一,虽然有一些动人之处,但往往只是孤立的场景,尚需要加强整个校园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与表现,尤其是校园整体颜色、导示系统、墙体文化、陈设小品设计等方面更值得关注。
幼儿园环境必须具有导引幼儿感知优秀文化的作用,同时必须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空间,只有兼顾两者,校园环境建设才能得到社会全面认可,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北坪.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空心化”症候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69-71.
[2]毛学农.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J].理工高教研究,2002(5):65-66.
[3]李亚娟,于海燕.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上海教育科研,2012(12):84—86.
[4]陈晶.学龄前儿童空间认知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9):62-63.
[5]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97-101.
[6]林刚.促进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幼儿园文化景观设计[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128—131.
作者单位:
章万清,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