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然山水环境与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

2015-05-30许菁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市建设

摘 要: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始终影响着中国城市的选址和营建,古人以大的自然山水观来审视城市,将城市与自然完美地结合。洛阳自夏商延续至今,城市的营建既有汉魏、隋唐时期作为皇家都城的兴盛繁荣,也有金、元、明、清时期作为陪都、府城的建设布局。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从洛阳山水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中得出,山水环境是古时城市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城市选址;城市;建设;山水环境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科领域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14SQN026)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大尺度的自然山水环境的把握上,还是微观的城市景观营造上,都体现了城市这一人工构筑物与天造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产物,是“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思想的现实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这种发展态势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直至今天,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不再注重对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审视,而是过度地偏重于人工环境的建造,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健康发展,给人居环境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生态城市”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被提出的,而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凝结有数千年城市营造结晶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将被重新认识及应用,为我们如今乃至将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指引方向。本文以隋唐洛阳城为例,尝试从其都城建设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入手,探索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方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洛阳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概述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营建十分注重对其山水环境的审视,不管是城市的选址还是城中关键建筑的选位和营建,都与周围的自然山川形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古时城市的选址均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都城所处之地更是风光秀丽,气势巍峨。吴良镛先生说:“中国传统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於高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个思想表明了自然山水对城市选址营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古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智慧总结。

洛阳,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代都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拥有着1500余年的建都史,前后九个朝代的都城均设立于此。从最初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西周的王城、成周城,历经东汉、魏晋、北魏,直至隋唐,这些不同时期的古洛阳都城在伊洛河流域,自东至西展示了历史性的都城空间演进格局。经过唐繁盛时期的洛阳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逐渐走向了衰落,明清时的洛阳城已褪去了都城的华丽,以府城的角色重新展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今洛阳老城区就是明清洛阳府城的位置所在,今天的洛阳也是由明清府城向外扩展而逐渐形成的。

洛阳地区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从其地形上看,居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平原交界的伊洛盆地,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开阔,可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邙山位于洛阳城北,是洛阳的天然城墙和堤坝,保障了洛阳不受黄河水患之扰。古时洛阳有事,北邙亦为必争之地。除此之外,邙山风水环境颇为优越,俗语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之上有着众多的王侯将相古陵冢,据《方舆记要》记载:“邙山绵亘四百余里,古陵寝多在其上”,是洛阳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之“邙山晚眺”为洛阳八景之一。洛阳周围有伊、洛、瀍、涧四水环绕贯穿,既解决了人们日常用水,又能在交通运输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禹因山川,分画九州,大河之南,厥土为豫。考极相方,实处天下之中,风雨所会,阴阳所和,而冲气钟焉。其川河洛,图书之渊,珍符是兴。其镇嵩高,孕秀生贤,神灵是宅。其浸瀍涧,伊水之利,环流灌漑,壤沃物丰。其地广衍,平夷洞达,万方辐辏,朝觐贡赋,道里均焉。奠位宅中,兹实帝王之居也。”可见,古人在城市选址之时,是从大的自然环境入手的,充分考虑了洛阳在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方面的优势,为其生活空间环境上所需的安全、交通、生产以及人文等各方面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

二、隋唐洛阳城市建设与自然山川的关系

隋唐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东部,虽与其他朝代的都城在选址上略有偏移,但始终都处于邙山与洛水之间的河川地带,“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呈“背邙面洛”之势。洛水之南耸立着众多的山岳,这些山岳是洛阳的天然屏障,在为其提供安全防卫的同时还在城市的营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洛阳的山水环境布局来看,从南至北呈现出“山-水-城-山-水”的自然山水环境格局。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建都史上的鼎盛时期。全城由宫城、皇城、重城和郭城组成,平面略呈方形,南宽北窄。宫城在大城西北部,里坊与市分布于郭城之中,这个时期的洛阳城规划营建有别于其他时期,设计者宇文恺在规划营建时将洛水引入城中,由西向东贯穿全城,改变了以往“城居水之北”的营建方法,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防御,推动了水利的建设,发展了漕运,明确了洛阳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造园绿化提供了便利,寺、庙、园、宅等通过修渠引水,植树栽草,创造出了诗意的人居城市环境。欧阳修在《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河南自古天子之都,王公戚里、富商大姓处其地,喜于事佛者,往往割脂田沐邑货布之赢,奉祠宇为庄严,故浮图氏之居与侯家主第之楼台屋瓦,高下相望,于洛水之南北,若奕棋。”这段描述记录了洛都当时的盛景,私家宅邸中的亭台楼榭与寺庙的高塔相互呼应,在洛河两岸形成了如棋局的空间布局。

隋唐洛阳城的营建除自然“水”环境对其的影响之外,自然“山体”也被纳入城市规划营建之中,宫城在大城的西北部,这种布局与西京长安的中部布局有所不同,其原因与地势和伊阙的位置有关。伊阙,俗名龙门,“洛西南阙口也”“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史料中记载:“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 隋唐时期,宇文恺在进行规划之时,将宫城与伊阙相对,在满足了堪舆学说对自然山水环境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皇宫的地位与皇权的神圣。除此之外,这条轴线以南延伸至邙岭之上的上清宫,从而将洛阳城的整体山水格局纳入其中,形成了完整的山水城市轴线格局,即邙岭上“清宫-宫城-伊阙”,使城市的空间与自然之间呈现出明确的秩序化和艺术化。

三、结语

洛阳自夏商延续至今,城市的营建既有汉魏、隋唐时期作为皇家都城的兴盛繁荣,也有金、元、明、清时期作为陪都、府城的建设布局情况。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典型代表。从洛阳山水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中得出,山水环境是古时城市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天下事有成于天者,有成于人者,造化之图畴启于天矣,而画演必由于人,山川之流峙成于地矣,而疏凿必由于人,谁谓天地之毓秀,不赖人工之辅助哉?”这句话体现了人工营造的重要性,古人寻天地山川之脉络进行人工的营建,通过一定的手法达到一种“天、地、人、神”和谐共生的完美人居环境。古时人们的这种山水环境观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它呈现出自然山水与人的和谐共处,创造出了一批辉煌的山水城市空间,对于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J].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05):574-578.

[3]王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4]王军.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魏襄,陆继辂.洛阳县志[M].清嘉庆18年,1813.

[7]施诚,童钰.河南府志[M].清同治6年,1867.

作者单位:

许菁斐,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

猜你喜欢

城市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