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豫园的山水意象和意境浅析

2015-05-30孙博闻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豫园意境

摘 要:豫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体现了力求顺乎自然之势的造园思想,舒展的空间形态,幽邃的山水景色,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其赢得了“东南名园冠”的美名。

关键词:豫园;山水意象;意境;东南名园冠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之精妙令世人称绝。在众多江南名园之中,不得不提及上海豫园这座“海上名园”。上海豫园素有“城市山林”之誉,又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说,是上海市区内唯一的明式园林,与城隍庙相邻,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江南五大园林之首。

一、豫园历史文化

若要谈及江南私家园林山水意象与意境之精妙,就须先了解其历史文化,豫园也不例外。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随后,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在此期间,“屡作屡止”,直到解职还乡,才开始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其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其父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去世,使潘允端不胜遗憾,“实恨终天”。此后,豫园实际成为了潘允端自己的退隐享乐之所。

图1 江泽民题字:海上名园

二、豫园的山水意象与意境

豫园能居江南五大园林之首,其山其水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功不可没。

(一)山水与园林

山水是园林的重要元素,可以说有了山水才有了园林。山水不仅仅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美,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山水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审美意象,创造出了灵活多变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二)山水与意象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一个将主观情感转移到客观物质上的结果,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审美和创作的过程。为何会如此呢?我们知道,江南大多数园林是因园主仕途不得意渐生退隐之意后建造的,诗词写作是他们抒情的方式之一,然而,却常以“言不尽意”结束。为了更贴切地表达心中之所想,便以“象”征“意”,进而出现了“观物取象”,方能“立象以尽意”的观点。于是,山水成为了“立象”的最佳“天然素材”。

(三)山水与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首重意境概念,同一意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及艺术手法表现。造园之高明者,能运用文学绘画音乐之境,并以山水池亭合而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尽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俨然是一幅幅精彩的山水画作。

(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化自然的哲理促成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尊重,进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清代张潮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山水,在中国文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意蕴深厚,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中国古典园林的清雅格调主要得益于文人造园家的不断参与,深受文人价值观的影响,积极地向山水借取智慧和品性,以求在精神上与自然相近,正如明代袁宏道所说,“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

智者乐水。水是动态的,它川流不息,随物赋形,被赋予了人格的魅力。说水类似于智者,是因为在心向大海、奔流不止的征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地形,都能敏于应变,永不停歇。水是天地间变化最多的元素,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惊涛骇浪、冰雪雨雾,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雕琢使水美得动人心弦,具有智者灵敏多变的美学蕴涵。

水又作为常见的时间“意象”,对人起到警示和激励的作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图斯说:“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中西哲人不约而同用水比喻世间万物的变动不居。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们受到水的启发,深入思考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好似流水一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因而需勤奋努力。

仁者乐山。山是静态的,高大巍峨,山上草木繁茂,鸟兽成群,人们所需的一切东西都出自于山上,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却不曾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山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露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仁者,当然乐于见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随海漂泊的日子里,是否会感受到那种飘飘荡荡的不安全感?在现代社会当中,浮躁的情绪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人无处躲藏。但当人们重归山林,似乎那种平静淡泊的心绪又重新回来:此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重新寻找久别的宁静,避开所有的俗事纷扰,回归本然。

(五)豫园的筑山理水

豫园中的山当以玉玲珑与大假山为经,水则当以莲花池等为典。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凝聚了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力,还具有传情的作用。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一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透、瘦之美,为石中甲品。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这块传奇之石悄然传达了园主追求恬静,向往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境。正如《园冶》中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豫园处于长江下游冲击平原,原本是无山的,但依造园者心中所想,在建园之初就毫不忌讳地造了一座“大假山”,由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明代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虽名为“大假山”,却是作者胸中之真物,故大假亦真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林中叠石堆山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掩、隔、破”的手法,设计、处理园中的水,豫园在理水方面也是有其特色的。

水,在豫园之地是不缺的。现在的豫园看似水面积不大,那是因为原为豫园的“荷花池”今天被划为园外,还有造园者和修复者用“掩”的手法来理水的因素。信步于其中,你会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池塘小溪而感到惊讶,这便是那“先抑后扬”与“柳暗花明”的效果。

豫园的整个水系是相互环通的,水势较为平稳。园林管理人员较好地处理了水岸线,大部分以不同材质的石块或护岸,或点缀,或垒堆,达到“破”的效果,使曲溪绝涧、清泉明池也显得怪石纵横,自然野趣,充分展现出水的灵动特色,达到了“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效果。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郭熙把山水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说得很清楚,山水的结合,就是动静的结合,所谓“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做低平”。造豫园者深谙其妙理,豫园地势有高有凹,有曲有深,相地之基,经营位置,立意古朴清旷,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三、评价

豫园建造之初意,本是园主仕途不如意,落第之后所萌生,欲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美德。其后实际成为了潘允端退隐之所,也正是明清江南文人远离官场生涯之后向往自然纯朴,恬淡安逸生活的实例。于是乎,豫园山水在布局上相地之基,经营位置,参差错落,先抑后扬,终达“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委婉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园主的心境。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之时,上海附近的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以与苏州拙政园相媲美,实在不虚“东南名园冠”之名。

参考文献:

[1]倪琪.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韩玉洁.中国园林水景审美意象的应用研究[J].华北水利水 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0-23.

作者简介:

孙博闻,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豫园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豫园灯会
豫园中国日(节)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