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当预习及其弊端的几点论述
2015-05-30梁晨
梁晨
【摘要】 预习是求知过程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但过分依赖预习,一定是过犹不及,反而对学生、对教学产生了负面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不当预习而产生的弊端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 不当预习;盲目性;过度预习;单向的预习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关于初中数学学习中课前预习的研究” (GS【2014】GHB0985)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预习是很多优秀学生的共有学习习惯和学习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效的辅助手段. 有效的课前预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展开,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学. 然而预习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它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过分依赖预习,一定是过犹不及,反而对学生、对教学产生了负面效果,甚至是得不偿失,因此很多教师对是否预习引起了争论. 但否定预习又是因噎废食,也不可取. 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不能正确对待预习,没有合理安排预习造成的,我把这样对待预习的态度和做法都称为是不当预习. 不当预习的形式是五花八门的,同时因为不当预习而产生的弊端也是多种多样.
哪些预习的策略属于不当预习?不当预习会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下面我将从学生和教学这两个角度来论述:
一、缺乏理解预习的本质——预习的盲目性
很多老师认为预习了总比不预习好,因此都把预习作为必要的任务而挂在嘴边,而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 而现实情况是: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预习了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认为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内容不适合课前预习. 现在的教学要求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问题和情境去探究、猜想、实践、体验,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驱使着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果在这个过程之前,盲目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知道了探究的内容和结果,学生因此不再好奇,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不会再去主动地观察、猜想、实践,更无可交流,这样不经过思维、实践直接得到结果而形成的知识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的掌握必然不牢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必然不强. 所以这样设置的预习,不但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二、预习设置的“天地”过宽——过度预习
这里的“天地”指的是预习的内容过多,范围过广,要求过高. 这是舍本求末的行为,也是过分依赖预习的表现. 我见过这样一份预习学案,内容是关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其中既有预习目标:(1)知道圆心角、弦心距的概念;(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3)理解四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又有预习提纲:(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2)什么叫圆心角?什么叫弦心距?不但有重难点突破:(1)学生思考并总结四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把它变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进一步分清题设和结论;(2)定理及推论的适用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还有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探究、总结定理:学生自制两个圆形纸片(等圆),并且在两个圆中,画出两个相等的圆心角,探究:在⊙O中,当圆心角∠AOB = ∠A′OB′时,它们所对的弧AB和A′B′,弦AB和A′B′,弦心距OM和O′M′是否也相等呢?在预习学案的最后,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判断题、解答题加深理解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这份预习学案面面俱到,用心良苦,可见老师对于预习的重视,预习的效果显而易见. 我们不再讨论什么内容该预习,什么内容不该预习,但可以预见:对预习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指导越来越细致,内容越来越丰富,对预习过度重视,那么伴随而来的是:第一,把课堂里的教学任务作为预习内容布置在课外,变相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第二,学生把全部学习时间囿于教材的狭小的范围内,无暇把视野扩大到教材以外的空间,变相窄化了学生知识的接触面;第三,课堂中的“顺利”与“高效”增强了教师对于预习的依赖,同时也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成长.
三、不考虑学情,预习的方案缺乏层次性,一刀切
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学生间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提倡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不可否认学生差异越大,教学的难度也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 单一的预习策略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均衡,预习的效果顾此失彼. 如果预习的策略偏重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虽然拓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但相对于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预习的困难就较大,心有余而力不逮,预习的效果不佳,预习后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就更大;如果预习的策略偏重于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注重巩固知识的基础,知识的引入,虽然有助于降低教学中学生差异带来的影响,但是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吃不饱”的情况,限制了他们学习能力的拓展;而只考虑知识能力中等的大部分学生,则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存在,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平均水平,但这也是极不合理,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的.
四、单向的预习,没有反馈
这里的单向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只布置了预习任务,而对学生预习后的效果没有去切实了解,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预习没有反馈,就无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不能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安排授课时间. 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因此同样预习了,仍然有的学生课堂反应和效果不佳. 学生课前预习,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那一知半解的认识和理解容易在心理上定格,造成认知的假象,蒙蔽自己和老师,以为自己会了,就不用听了,更有部分存有“不懂装懂”之现象. 这样的预习带来的效果甚至是有害的.
预习作为我们教育环节的一部分不应该太过应试和功利,只是为了教得轻松,学得容易,课堂气氛等表面工程,而忽视了教育是育人第一,能力第一,知识的掌握则是其次. 通过认识预习的弊端,促使我们以学生为本,把握预习的本质,合理运用预习的手段,绕开预习中的陷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充分利用预习的效果推进高效课堂的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2.
[3]郑毓信.数学方法论.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