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情感教育
2015-05-30吴婷婷
吴婷婷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母语基础地位和人文课程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积淀的累积及其基础之上的文学情感培养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学科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学情感教育内涵和特点的分析,阐释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提出了文学情感培养的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情感 培养 策略
一.文学情感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对于情感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治学的最高境界在于“乐学”,即学习中的文学情感体验。近代以来,各大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陶行知等都对语文文学情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1]文学情感教育即通过语文课程特有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2]
文学情感教育应当具备如下特征:首先,审美性。语文教育是通过文学手段实现的,反之,文学教育本身也构成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文学性、思想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因此,美的感受和精神的愉悦是文学情感教育的首要特征。其次,共鸣性。通过文学情感的感知,形成阅读者本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当文学情感教育本身触动学习者某种认可,使得学习者产生兴趣,激发自我认识时,情感教育的过程就真正实施了。第三,创造性。文学情感教育的创造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文学情感教育没有统一或固定的模式或程序遵循,它更强调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作用;二是指情感教育是学生开拓眼界、丰富体验、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文学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接受体即学生、实施主体即教师和媒介即文学作品三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从学生角度。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加丰富的情感积淀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独特而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保持内心的健康和思想人格的完善,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
其次,从教师角度。情感教育对教师本身而言亦是教师情感的再度升华和共鸣,是通过学生而进行的双向情感互动。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可以“以情动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合作、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最后,从文学作品角度。文学作品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积淀,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
情感的定格和参照。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引导作者、教师、学生共同的情感交流和共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文学情感教育的培养策略
首先,转变文学情感教育实施者即语文教师的观念、提升其进行文学情感教育的能力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适合时代所需,积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的引导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从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到合作者、帮助者、对话者等。
其次,转变文学教育受众者即学生的学习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转变应试教育之下唯知识之上、唯成绩至上的目标和理念,将学习文学和体悟情感作为一种享受和追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美感的阅读中觅得快乐
最后,加大文学情感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增加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和实施美好情感教育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增加积淀,多读书、读好书是文学情感教育必要的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情境的创造等来进行文学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综上所述,文学情感教育的提出和关注是当代中国语文教育重知识、轻人文倾向的产物。新世纪课程标准的出台,在凸显语文课程人文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作为独立“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提升学生卓越的修养,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关注和加强语文文学情感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媛.语文情感教育的本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42-144.
[2]贺淑曼,蔺桂瑞.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53.
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理专项重点项目“长安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学艺术研究”的成果立项号:14WL12。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