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教师继续发展的方向

2015-05-30李彦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性知识新课程教学模式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思想

1.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过去,我们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应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2.树立“活动中心”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活动的教学观。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能够自主、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3.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要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教学要由重视传授向重视探究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4.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是僵化的,即只用结果来评价学生;传统的评价观也是单一的,即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二、调整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以适应课程改革,实现由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向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与帮促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转变。数学教师的知识分成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学习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反思教学实践后,形成的新理解、新观念称为生成性知识,生成性知识是对已有知识的创造,具有开放性,它在内容方面隶属上述三种知识。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与数学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数学科学知识、数学教材知识、数学方法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数学科学知识是以学术形态存在的具有严谨、规范、简洁、纯粹特征的知识;数学教材知识是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并结合数学的特点,由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转化成课程形态的知识。在新课程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必修课加入了算法、统计、概率,选修课加入了3、4系列,教师需要补充新知识。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显性知识,教师要关注这些表层知识,也要提炼与反思其含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维。

三、重新构建教学模式

综观全国教改名校的各种教学模式,其共同特征是什么?那就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我们才称其为“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共同的本质特征体现在:①基于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②突出先学后教,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本质转变;③课堂即“学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以学定教;④“教”服务于“学”,以教促学⑤评价缜密,以学论教。

教学模式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早已有之,一直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存在下去的教育教学形式,从孔夫子开始,就有了。孔子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思—习—行”。

但是,世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所要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模式最佳,而是哪一种模式的那些侧面针对什么目的可以取得什么效果。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每个老师又不能机械的照搬这一模式,还应该在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创立更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作者简介:

李彦峰(1983~),男,陕西省志丹县人,汉族,现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现代化教育。

猜你喜欢

性知识新课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