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与渊源
2015-05-30苏寅方
摘 要: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最为著名的就是“忧患思想”,文章主要分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与产生渊源。
关键词:范仲淹;忧患意识;渊源
一、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人,989年8月29日出生于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在世64年,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著名的文学家以及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身世悲惨的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其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非常疾苦。贫困无依的谢氏(范仲淹的母亲)最后改嫁到了淄州长山,嫁给了朱文翰,因此范仲淹也跟着改了姓氏,取名叫朱说。长大之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和母亲辞别要去应天府求学,最终拜戚同文为师,范仲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学成归来后接回了老母亲,改回了原来的名字,还去军队充了军。后来在兴化县当过县令、在秘阁当过校理、在陈州还当过通判以及在苏州当过知州等职位,辗转反侧过后,身患疾病的范仲淹在去往颍州上任知州的路上于徐州与世长辞,后人称他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政绩非常的卓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更是极为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思想和仁人志士的高尚节操正是范仲淹一直所倡导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地影响。
二、范仲淹的代表作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我们且看这两首诗,皆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两首诗大有相似之处,借景抒情,对家乡的思念,对难以返乡的惆怅,对保卫祖国的大义凌然,都体现了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和写作风格。
三、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友人滕子京之邀请所写,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并非为个人,为私欲,而是为了天下,为了黎民,无论他在朝为官的直率谏言,还是在地方为民生修建水渠,除蝗灾,都可以看出他为国为民的殚精竭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完全表现了范仲淹作为当时朝廷的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官员的内心写照,这并不单单是一位仁人志士的节操,而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大气凌然,范仲淹所处的朝代并非是一个盛世,细微关乎生死存亡,无人忧,必会造成天下患,都图享乐,何人为天下何人宝家国?范仲淹以個人忧而去患,是怎样的操守?从范仲淹修建水渠治水来说,就不难了解到他可以看的更长远,景祐元年久雨,洪涝不断,范仲淹赶赴到任治水,后世还多番效仿,造福子孙,而他却用了几乎是几十个日夜的不眠不休,担心受怕,也许他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也许这是一种本能,虽然多次被贬,但他依旧不改本心,为民忧,为天下而后乐。
四、什么造就了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在前文已经提到,范仲淹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其母改嫁朱文瀚,乃是侧室,范仲淹随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都说穷人家的孩子立事早,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体察了世态炎凉、人间百态;虽然说范仲淹幼年的遭遇是悲惨的,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更未能让他沉沦,相反他的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形成了一种生死为民的远大抱负。范仲淹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其初期的忧患意识。
长大后的范仲淹离家去应天府拜师学习,在名师戚同文的培养下,范仲淹饱读诗书,通习伦理,以孔孟之道为行为准则。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所以在心理上总是有着很深远的优思;他一心向颜回学习,像颜回那样不因为自己的贫困而感到忧愁,反而为了能够刻苦学习而感到快乐。欧阳修曾经这样赞誉范仲淹,说范仲淹无论是富贵也好贫贱也罢、受到毁谤、或是他人赞美以及遇上欢乐和悲哀之事,在范仲淹的感情世界里都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绝对是世间少有的大度气节。范仲淹胸怀天下,在长期的名师指点和圣人只学的熏陶下,范仲淹的有乐观就此形成了。
北宋时期战乱不断,刀兵四起,政权统治昏庸腐败,外寇频频入侵,百姓民不聊生,为了平息战乱,大宋与大辽签订了和平协议,就是澶渊之盟,每年宋朝向辽进贡大量的金银珠宝才换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然而好景不长西夏李元昊称帝,开始攻打宋朝郡县,可以说宋朝的战事是一波未平一浪又起,然而派兵去对抗西夏,可惜将无强将,兵无精兵,长年的争战使得国库空虚,人民也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范仲淹在面对北宋的种种状况已是忧心忡忡,他立志要么当丞相要么当名医,为相则为江山社稷,为医则为黎民百姓。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形成了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五、范仲淹的诗与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感慨悲凉,句句垂泪,对出征边塞人的怜悯,和对国家的担忧,“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就是如此。“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寡妇船。”看到现在的家国,没有丈夫的妻子,没有父亲的孩子,自己又势单力薄,不由地疼心疾首。“ 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村民并不知道别人所做的贡献,都一味的感谢年成,表现自己愿意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范仲淹有诗300余首,篇篇怀天下!
参考文献
[1] 张大联.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观[J].文学教育(下),2015(03).
[2] 黄思怡,蒋显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先”“后”的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2).
作者简介:苏寅方,株洲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