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特证探析

2015-05-30解玲洁苏锐静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审美性抒情性开放性

解玲洁 苏锐静

摘 要: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迥异于西方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即具有审美性、抒情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大量涌入,文学批评写作呈现学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形成了一种严肃得近乎呆板的学术论文体,如何改变现状,探析并利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的传统特征和方法求新求变似乎是一条可信的出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审美性;抒情性;开放性

一、审美性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文体向来带有很强的审美性特点,注重在议论说理的同时,运用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陆机的《文赋》,所用文体都是骈散结合的方式,《文赋》更是作为文学作品而被收人《文选》,《文心雕龙》全以骈文形式写成,《诗品序》也同样是一篇清丽文字,直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具有审美性的特点,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这种具有审美性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学所具有的抒情性特点有关,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这种以诗为美,以诗为准的观点深入到历朝历代文人的心中,文学批评的写作也采用了诗文评的方式,尤其是对抒情文学的文学批评更是直接采用了诗话的形式,用诗歌形式来进行文学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传统中并非不存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而针对叙事文学的文学批评则采用了评点的方式。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文辞上强调“文采美”和“视觉美”,在具体语言运用上就使用大量华美的事物、辞藻等来作修辞,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上就存在一个“以锦喻文”审美批评范式,这是一种本于中国原初审美观念、触及文学审美本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批评。“以锦喻文”就是指以锦绣之美来比喻文学之美。“以锦喻文”范式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批评史上都有广泛的存在。如“以锦喻文”在陆机《文赋》中用了4处,如“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等。而在《文心雕龙》之中更有40多处“以锦喻文”,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锦喻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现象。以小见大,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审美性特色,这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批评。

二、抒情性

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也十分重视“情”的因素,文学批评的概念在中国的最早表述是“说诗”,孟子最早提出了“说诗”的原则,“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赵岐注日:“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他人有心,而予能忖度;古人有诗,而可以意逆志。这何以成为可能? 赵岐注中特别提出“人情不远”来作解释,这固然有得于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文学的批评论对“情”的重视。因为人同此心,故能以意逆志。不仅在文学上是如此,在不同的时代和文明之间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体现的抒情性特点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注重体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世界观基础是一种泛联系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物都有其“同构性”,这种万物同构的观念使人在认知客观事物的时候,省略了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而直接将“心”,实际上是外物引起的心理联想植入被观察的事物本质之中。这种思维机制反映到文学批评上,就是强调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过程中,略过读者和作品—作家之间时空因素、文本因素等等物質隔阂,直接透过语言层面寻求一种心理共鸣的直觉感悟。以“体”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自然也强调感官体验在作品阅读中的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重要的“通感批评”特征。这种批评方式的思维路径主要是将读者对作品的理性思考化为感官体验的“联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要求读者将阅读结果转换成味觉体验,对其反复品咂,求得真味,也即求得真理。

三、开放性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批评文体作为一个系统,可以与别的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流,该系统中的三大构成要素(体裁、语体、风格)可以向外渗透,对别的文体产生影响,同时它也可以接受别的文体因素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加以整合,与自己本身的因素相辅相成,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使自身体制更有生命力。

批评文体开放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批评直接借用别类文体样式,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各种文体,如哲学中的子书、史学中的传、论、志,文学中的诗、词、曲、文等等,都充当过批评文体。站在文学批评的角度说,批评文体是开放的,批评可以采用任何一种文体样式言说批评思想。比如,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开山纲领”的“诗言志”,就是采用“书经”的文体。汉代以来逐渐产生了诗(赋)序合一的文学批评样式,“文学散文型”的批评之序受作为文学样式的诗序和赠序的话语方式的影响,综合运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批评的可读性。

综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的特征具有审美性、抒情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学相辅相成,也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方式有关,面对当今学术界略显僵化的论文模式,挖掘弘扬本民族的文学批评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原伦,潘凯雄.文学批评与文体[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 吴作奎.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解玲洁(1990.11- ),女,蒙古族,内蒙古锡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苏锐静(1987.02- ),女,汉族,河南滑县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猜你喜欢

审美性抒情性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臆断”所指非李渤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