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经》中的民间文学特征

2015-05-30龙翔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圣经变异性

摘要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形成的民间作品为研究主体,随着学科的日益形成,各个文化领域中的民间文学特征研究也逐渐增多。《圣经》是一部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百科全书,我们不仅可以将其看作是信仰的参照,也可以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探析。对《圣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原型、典故及影响方面,对其与民间文学关系的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民间文学理论对《圣经》中的一些段落予以梳理,探讨其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

关键词:《圣经》 民间文学 文学特征 传承性 变异性

一 民间文学特征与《圣经》

1 民间文学特征

民间文学是民间文艺学的分支,在欧洲国家对其较为重视,随着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民间文学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无论是郑重的叙事还是轻松的短文,从人类的开始到文明的形成,民间文学都有着独特的疏解与阐明,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神话被归为民间文学来予以分析,且在民间故事与神话之间,两者无法做出明确的划分。

随着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所呈现的民间文学日益消减,甚至出现了一些误会,比如一些体裁如传说、神话等都被归属为是不正确的,当提及“传说”时,就会自然而然将其划分为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不过其并不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由此而批判它是谬论。民间文学并不是错误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于民间文学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所以即便是相同的主题,也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版本。民间文学在日益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神话学派、人类学派、功能学派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为主的多个流派。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以及变异性等特征,其中传承性和变异性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基本特征。传承确保了民间文学的殊途同归,变异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变文。

2 《圣经》民间文学特征的体现

《圣经》与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体现出民间文学的文体特征,其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而进行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归属在民间文学。《〈圣经〉与希伯来民间文学》一书中写道:《圣经》与希伯来民间文学关系密切,浑然一体。不过,我们阅读《圣经》时,严肃敬仰的情感从内心油然而生,无法将其与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相提并论。英国的杰克·古迪教授给予了十分精准的论述:如果一种独白被超自然的人物或情境认定为合法有效,那么就会有各异,正是这种原因,致使《圣经》的“神圣性”掩盖了其本身口头叙事的特征,当我们揭开神学的面纱,仅仅将其以一部文学作品来探索时,就能够看到民间文学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显现在传承性与变异性两个方面。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间文学中相辅相成的基本特征,两者构成了民间创作的独特风貌,在传承与变异的过程中,故事得以发展。传承是变异的前提,只有建立在传承因素之上才能称之为变异,而非新作品。

二 《圣经》文本的民间文学特征

1 《圣经》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体现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传承性主要体现在语调、结构等,这种传承简单地说就是重复,对重要信息和基调予以重复,以便能够让没有读到故事的听众更好的理解。

在《圣经》中,无论是词汇、句子、段落和故事大意,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传承。在《创世记》中,以撒预感到自己的寿命将至,于是想要给以扫祝福,让以扫去狩猎。利百加则希望雅各得到祝福,便将以撒对以扫的话从头至尾对雅各说了一遍。两次话语的内容基本一样,从书面作品的角度出发,这些内容相同或互补的反复会过于繁累,不过这恰恰是民间文学常见的叙事方式,这些片面的重复使用,体现固定词语范型应用的同时也显露出对除此之外方法的表达的拒绝。在《圣经》中一些反复的重复比比皆是,这种重复是为了能够更加有力的进行强调。重复在作家文学中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叙事功能,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在书面文学作品中的重复都是在作者精心设计下被运用的,而《圣经》中的重复,是错落的,而且还存在完全雷同的重复,这种重复突显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在重复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微妙的变化就是民间文学的另一个特征变异性的体现。

在民间文学中,模式的应用也是一个关键要素,其不同于简单的重复,主要体现在系统效应,这种程式分析也是评定民间文学作品的主要准则。在民间文学中,叙事模式是一种强大的组织力量,将故事进行串连。在《圣经》中,以色列领导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祖孙和摩西、拉桑的人生模式有很多程式化部分。以撒、雅各、摩西和拉桑,都有着神奇的出身,在生命的一开始便被披上了神秘的云雾,这些人物历经了曲折,是神赐予了他们生命;他们都有一个或敌或友同伴在身边,亚伯拉罕身边的罗得、以撒身边的以实玛利、雅各身边的以扫、摩西身边的亚伦,这些平凡的后者受到伟大的前者的蒙恩,他们在出现在英雄身边,很好地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成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婚姻都由上帝安排,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拉桑的婚姻都是在神的介入下完成的,耶和华降难于法老得以让亚伯拉罕与撒莱团圆、受耶和华的施恩仆人帮以撒找到了利百加、雅各受耶和华的恩赐娶了拉结和利亚、耶和华赐予拉桑神力来安排他与亭拿女子的婚姻;他们都与神有过对话;子孙也都受到了神的祝福。综合这几点来看,这些相同点并不是特意铺排。故事中出现重复的语言是词语和句子惯用的体现,这些相似的情节是固定模式的显现,这种英雄的人生模式出现在《圣经》多个人物身上。

2 《圣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体现

民间文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产生变文,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为模式,这就使得其本身在流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价值体现,也是民间文学的源泉,赋予民间文学更多的生命力。变异并非杂乱无序,不同的异文及其变异的规律能够体现出民间文学的创作规律。《圣经》中的一些故事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衍生了不同的异文。

首先,是名称的变异。摩西是历史上备受崇仰的英雄,而摩西的岳父的名称在《圣经》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流珥、叶忒罗以及何巴。摩西生活的社会中是一夫多妻制,从摩西岳父的名字来看,有可能他并非只娶了一个妻子,不过其中的两个版本,岳父同为米甸祭司,是巧合的可能性不大。名称的变异在《圣经》中有时是一群人,并且变化并非是相互对换替代的,十分错综。在《创世记》的第四十九章中,雅各伯在临终表达对孩子们的祝福,并且指明这十二个儿子就是之后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在这里也按照顺序一一提出了这十二个儿子的名称。在其他与十二支派相关记录的五个版本中,找不到任何两个顺序一样的版本。综合对比、分析五个不同的版本,并没有哪一种可以定義为准确,更不能将其认定为记录错误,这正是历经长期口耳相传中变异的结果。不仅人物名称在历史的河中出现多个版本,一些十分关键的地名也出现了变异。人尽皆知,上帝将雅各伯更名为以色列,这也是之后以色列国家的名称。而在《圣经》中,这种“大事件”却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更名和祝福地点。一种是雅各伯与神的使者摔跤胜利后,使者便给雅各伯更名为以色列,并赐予他祝福,雅各伯为那个地方起名为毗努伊勒。另一种是雅各伯从巴旦亚兰回来,神显现并给他祝福,将其名称更名为以色列,雅各伯为那个地方起名为伯特利。雅各伯究竟是在哪个地方被更名以色列无足轻重,不会侵犯到《圣经》的“神圣性”,这仅仅是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例证而已,在《圣经》中,这种大事件都会至少出现两个版本。

其次,是数字的变异。在《圣经》中有大量的数字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诺亚方舟是《圣经》中的洪水神话,其有多个不同版本。上帝让诺亚把动物带进方舟,在《创世记》的第六章记载着所有有血肉的活物都带一公一母,以便保护这些动物生命的延续。而在第七章,则记载着所有洁净的畜类都带进七公七母,不洁净的要带进一公一母,可以说后面的说法是对前一种说法的发展叙写,不过,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铺排陈叙的深化,都并非仅仅为了修饰,在这其中必定会存在传统的因素,这里的传统就是“七”和这个数字的宗教含义。对于洪水持续的时间记载了三个版本,如此明显的差异编辑者必然会有所察觉,这些不同的版本就是细节的变异,是逐步形成书面形式的口头流传阶段。在《圣经》中,不仅存在数量、时长的变异,还出现了一些年龄的变异。在《列王记下》中记载亚哈谢在二十二岁时登上王位,在《历代志下》中记录亚哈谢在四十二岁时登上王位,其他相关陈述相同,仅仅是登基时的年龄不同。此外,还有一些波及到战俘的数量也有变异。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并不是需要我们评定数据的真实,而是探析《圣经》中出现的异文。

再者,事件发生的顺序也有变异。在《创世记》中,神首先创造了动物,之后按照神的形象创造了男人和女人来管理这些动物及全地,这里体现的顺序是动物、男人、女人。而在之后的章节中,又出现了另一个版本,耶和华神用尘土创造了亚当,之后用土创造了各种飞禽走兽,并用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女人,在这里体现的顺序是男人、动物、女人。如果《创世记》是一位作家完成,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如此显而易见的失误,这种变异只有在民间文学领域出现,并且被完全接受。尽管《圣经》一直以来都是以书面形式流传,不过其毕竟有过口头传播,而且在形成书面形式后如影随形,《圣经》在民间流传阶段的原貌在当下依然得以保留。撒莱无法生育,就将使女夏甲给了亚伯拉罕,之后夏甲又被撒莱赶走。在《创世记》中,夏甲被赶走的时间有两个说法,一种是夏甲在生下以实玛利之前被赶走,另一种说法是夏甲为亚伯拉罕生下了儿子后被赶走,不同的时间显示了事情发生的顺序变异。这些事件先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往往是相反的,或者是另一种被打乱的、完全不同的顺序,夏甲被赶走的事件为我们呈现了相反的顺序。此外,《圣经》还体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变文。故事本身是单独存在的,而故事又与其他众多的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多角度来探析《圣经》中的变文,对这些变文的分析有助于深入、全面地探讨民族文化。

三 结语

《圣经》经历多位作者进行编辑和整理,既有固然的书面特征,也有明显的口头特征,是两种文化特征的结合。我们不仅可以将其看作是信仰的参照,也可以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探析。民间文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民众的情感,是一种民族文化。民间文学作品能够以书面形式得以保存十分的难得,《圣经》的正典化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犹太人的信仰即将泯灭的背景下,通过编纂正典来留存传统信念。这种正典化恰恰体现了口耳相传向书面化的转换,书面化的民间文学作品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揭示以底层人们为主的生活文化,这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得到积淀和升华,更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这种传承性和变异性的民间文学特征在《圣经》中不胜枚举。

参考文献:

[1] 庞瑞:《〈圣经〉的民间文学特征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 刘晓冰、胡阳、宋书渊:《圣经文化对西方精神文明的影响》,《成功》(教育),2010年第3期。

[3] 鲁军虎、楊坤:《圣经文化对当代美国精神文明的影响》,《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6期。

[4] 季红琴:《〈圣经〉语言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5] 梁工:《关于圣经文学研究的若干思考》,《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龙翔,西安铁路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圣经变异性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
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