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2015-05-30史月婵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艾略特女性意识解读

摘要 英国的文学一直处于世界文学的前沿,在任何一个时期英国都涌现出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家。在维多利亚时代乔治·艾略特就是典型的代表,乔治·艾略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女性的保守,但是也正是这种保守给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一种独特的女性观。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艾略特小说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同时,本文还着重挖掘了其背后所隐藏的道德精神以及宗教追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女性意识 解读

女性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一直处于主角的地位,外在来看是年轻貌美的妙龄女子,从内心深处又都是渴望超越现实,向往女性自由的。也正是这种向往可以看出作者乔治·艾略特对于那个时代所持女性保守的观点。虽然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乔治·艾略特表现出了对于那个时代女性的同情,最终却没有打破时代观念的束缚。

一 女性意识的苏醒

维多利亚王朝是英国历史上女权最低微的王朝,在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男人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地位。但是也正是这种男女在社会地位中的不平等,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女性权利的维护。在这些维权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女作家,她们利用小说捍卫女权,在小说里自由表达她们对于女性自己的向往。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說里突出反应了那个时期女性的特点,在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描写了一个渴望知识的年轻女孩,渴望知识却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即使这个女孩多么渴望知识、聪明伶俐,但是他的父亲始终没有把她送进学堂,让她接受教育。在父亲的观念里,女子是不应该学习知识的,这只会给女人的生活带来麻烦。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弟弟,她的父亲给了她的弟弟最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她的弟弟不愿意去学习。但是女主人公不甘心,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最后由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米德尔马契》,在这部小说中,乔治·艾略特描写了一个有才情、有理想的年轻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尽管是一位满身才学的能力者,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多萝西娅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位家庭主妇。乔治·艾略特虽然看到了女性的需要,但是因为时代思想的束缚,最终还是让乔治·艾略特笔下的女主人都回归于家庭。

其实从乔治·艾略特所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乔治·艾略特一直是一个思想上的矛盾体,她追求女性的自主意识最终却都没有摆脱社会思想的束缚。但是就是这些矛盾的思想,尤其是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部分让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一直在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除了在思想领域的呐喊外,乔治·艾略特还将女性的自主落实到女性对于职业的追求当中。在乔治·艾略特的《玛格丽特·富勒和玛丽·沃尔斯考夫特》一书中,乔治·艾略特极力倡导女性应该也有一个公平参加工作的权利,社会应该给女性提供更多工作的机会。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矿山、磨坊等都有女性工作的地方,但这些女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剥削,乔治·艾略特在面对这种情况下,联合了英国其他的女性学者一起倡导给未婚女性同等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在乔治·艾略特女性接受教育权利的主张中提出了父亲是女儿接受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艾略特认为,女性应该从小就接受同等的教育,而在这个过程里,父亲对于女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从女性拥有工作权利的倡导运动中,得到了大部分英国作家的支持,其中的爱默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爱默生认为女人除了体现在其女性社会地位以外,也是作为社会主体人的一部分存在,所以女性同样拥有与男人一样的工作权利。除了拥有这样的权利以外,因为女性的易被伤害性,女性还应该是男性保护的人群。

艾略特认为,人类在进化和繁殖过程中,妇女群体便成为了弱势群体,她充分认识这一方面,为妇女群体所具备的高尚的屈服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和了解,艾略特曾经表明过,因为两性之间的区别,如果女性身上不具备顺从的品质和精神,那么就会给世界带来极大的灾难。艾略特自身主张和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对于艾略特自身的思想来说,奉献是品德之根本。在实际情况上,她对女性独立化和自主化的认可,并不是指要把女性的性格趋向于雄性化,是在尊重和理解女性意愿的基础层次上,表达出对女性行为的尊重和关心。所以在很多方面上,这种所谓的女性意识就会自动演变成为对善良和仁慈的高度赞美。在艾略特的小说世界里,每一位女主人的身上都要具备浓厚的女性激情,那些传统的女性知识,充满着深深的痛苦感,在很多年之后,在女主人公身上重新焕发回来对某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是女性心底最深的意识,也是自我意识的充分表达。伍尔夫曾经赞扬过乔治·艾略特的创作想法和水平,她将人性心底最深处的渴望和思维充分表达出,然后从多方面将这些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精神融会贯通,当我们重新阅读小说时,就会发现这种理解能力不但使人感到新颖,而且能真正将自身置身于小说境界之中,在我们不经意之间就会潸然泪下。更加体现出艾略特对女性的种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 女性在社会道德中的隐忍

艾略特自身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宗教道德理念使她特别关心女性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爱和同情的道德理念和精神使她在创作过程中,赋予女性具有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和传统美德。艾略特在宣扬传统美德时,将女性小说的说教传统方式综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和维护了男性权威。作为一名应该具备唤醒意识的女作家,她对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超出了对爱情和同情的界线,塑造出大量追求自由和具备叛逆精神的新时代女性。

长久对人本主义道德观的理解和认识,艾略特在生活多方面上,对那些宽容忍让、无私奉献、顺从忍耐的传统女性加以赞扬和肯定,同时批判那些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女性。在《亚当·贝德》一文中,描写出黛娜和海蒂两种不同女性的代表,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女性来表达出自身对道德说教的理解。黛娜是一位纺织工,她极具有同情心,在她的身上有着对宗教的信仰和超乎完美的心灵,同时也是理性道德女性的代表和化身。海蒂却是一位外表美丽,内心贪婪的女性。她们两人的性情和精神品质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艾略特也在小说中塑造出很多与两位女性具有相同命运和同样追求的人。黛娜最终用自身无私的精神和美德感化了亚当,最终二人走向幸福的婚姻大门。而海蒂却因为自身的贪婪和越轨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她没有经受住亚瑟的诱惑,与亚瑟私通之后遭受到亚瑟无情的抛弃,最后因为弃婴罪被告上了法庭。

三 宗教中的女性观

1 女性的救赎意识

艾略特本人对宗教有着浓厚的信仰,并且鼓励积极为爱而付出行动,用自身的行动肯定宗教的救赎力量,但是自身的高度理性思维使她运用辩证思维去看待周围事物,对待一些女性为爱和宗教而献身的精神和理念。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艾略特本人并不是主张因为狂热的宗教情感而致使一些较为狭隘的行为和动作,在这样宗教感情的影响下,会造成不分对象和不分场合胡乱行使一些盲目行为,通常情况下会失去自我,常常陷入不可自拔的悲愤感情中,最终酿成人生的悲剧。从另外一种情况来讲,女性想要成功实现自我的救赎,需要理性地认识宗教信仰,控制宗教情绪,认清现实状况和熟知人性。

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主人公多萝西亚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多萝西亚本人对宗教有着浓厚的感情,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事业,运用知识的力量实现对宗教的理想和信仰,同时她还在多方面意识到了自身知识的欠缺,在多方面上阻碍了宗教理想的成功实现。所以,当多萝西亚对宗教的热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所有的宗教热情将她的理性遮蔽了,导致她最终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嫁给了一个错误的人。失败的婚姻导致多萝西亚对宗教的信仰和感情打击程度很深,她对宗教的信仰和理想在婚后与丈夫之间完全找不到默契点,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中,她对生活的热爱也慢慢减少。在后来的生活中,她对宗教理性已经战胜了对宗教的狂热,多萝西亚再一次迈进了婚姻之门,这次她选择了一位和自己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威尔,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多萝西亚从痛苦的生活中走出来,用理性的知识和理念使自己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息,找寻到了精神力量的支撑。艾略特利用宗教的理性与世俗社会的真性情综合在一起,用自己博爱的精神带领人们迈向和谐,同时她用自身的经历告诉那些抱有远大宗教理想的女性们,不但要以真实情感为出发点,而且遇到困境时要学会自我救赎。

2 艾略特笔下的救赎主义

艾略特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基本都是经过“获罪—惩罚—救赎”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爱,所以他们就与人的正常生活完全脱轨,所以最终遭遇到了很多不幸的事情,最后却因为自我进行忏悔或者是他人进行救赎的方式获得了幸福。而那些具备救赎能量人物的人们,刚好是那些大力宣扬爱和相信爱的女性们。

黛娜是《亚当·贝德》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身上具有传统宗教精神的女士,更是具备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她作为爱的宣扬者和继承者,她认为她加入到卫理会是上帝的旨意同时更是上帝对她的恩宠,她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感化那些走向迷途的人们,带领他们重回正确的道路上。其中黛娜对海蒂的救赎就充分体现在她的宗教精神上,在海蒂人生低谷的期间,黛娜运用宗教的多方面力量感化了海蒂,使海蒂感到深深的忏悔,并且劝解亚当要原谅和理解海蒂。亚当是一个木匠,但是他却不给人们做门,刻画出一个非常自私、不成熟的青年,最终却转变成为了具有理解和包容精神的成熟男性,将他的成长过程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亚当的心目中,他认为门是家庭和安全的代表,恰巧的是在黛娜的心中也有类似的同感,宗教的信仰使她迈进了精神的门槛,亚当却为她开启了爱情之门。亚当在认识黛娜之后,发现黛娜是一位善良、高尚的女人,最终与黛娜生活在一起。因为黛娜对他人的包容和爱,得到了亚当的爱,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幸福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慕,特别是圣母玛利亚式的关心和爱护是安慰受伤心灵的良药。

从多方面上来讲,在宗教精神上来说,艾略特非常反对和排斥宗教的盲目和狭隘,他赞同和主张人人相互关爱和关心的博爱精神,运用宗教的精神和宗教的博爱来包容和宽恕罪人,使罪人经过自我忏悔之后,能真正走向正确的道路上,灵魂也得到解脱。在解决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她反对用暴力来解决事情的行为。在作品中刻画出她给予人们关爱的精神,以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表现出女性本身该具备的能量和精神。在另外一方面上,探讨和研究了女性們在不幸的婚姻里,如何摆脱困境实现自我救赎。

四 结语

从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艾略特虽然一直在倡导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最终提倡的是以家的温情和爱为主,最终回归家庭的女性。提倡女性自身才智的体现是为了帮助丈夫完成丈夫的事业,是一种女性的自我奉献意识,是一种女性社会意识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石立峰:《论乔治·艾略特三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连续性》,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 王丽英:《乔治·艾略特小说女性主义叙事话语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史月婵,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艾略特女性意识解读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