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现实的汇映
2015-05-30张博刘潇
张博 刘潇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深刻的洞察力,曾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其作品总是以幽默戏谑的方式对现实针砭时弊。本文主要通过刍议马克·吐温本人与其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探讨作品在孩童心理和社会规范中展示出的人性与现实,并浅议其对现实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人性 现实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经典著作,这部描写了少年历险故事的作品中蕴含了马克·吐温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看法和理解,同时,这部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还对我们当前的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一 马克·吐温与《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出生于1835年11月30日,逝世于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的一生富于传奇性,非常丰富多彩。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曲折的人生历程给予作家鲜活的创作素材和灵感,锻炼了作家本身的思考视野,而马克·吐温那曲折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便是上帝赐给他成为作家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他曾开玩笑的说:我当了20年的作家,55年的蠢驴。马克·吐温的成名作是《卡拉韦拉斯县那只大名鼎鼎的跳蛙》,他的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等。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很出色,而且各具特色。其中,他的短篇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幽默,既有轻松诙谐的幽默,又有让人会心一笑、有益健康的幽默,更有深层次的黑色幽默,这层次分明的幽默的背后往往带有令人反思的讽刺,或揭露了人性的污点或揭露了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此外,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也同样极具特色。他的长篇小说具有“无结构”的特点,尤其是表现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情节结构随心所欲,连接如不完整的感觉,却又恰如其分地有效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个性;同时,长篇小说中还总是出现“童年”这个主题,尤其是着力于不经意地将成人世界与童年生活的对比,以此来表扬儿童的率真,揭露成人社会的虚伪和丑陋。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自然也是在诙谐幽默中将深奥、现实的问题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将现实的人性美丑和社会现实描述出来。这部作品发表于1870年,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上的历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汤姆异常的聪明和顽皮,虽然年幼丧母由姨妈收养着,却一点也没有让他的个性收敛一些,反而继续率性而行,不受姨妈和老师的约束,不时地逃学惹祸。有一天夜里,汤姆和小伙伴哈克去墓地玩耍,无意间却目睹了一桩凶杀案的经过。然而,他们毕竟还只是个小孩子,那么年幼确实是难以承受这样的事件,他们非常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汤姆、哈克就帶着另一个小朋友一起躲到荒岛上去当他们的“海盗”。他们的失踪导致家人以为他们已经死了,便为他们办起了葬礼,可就在此时他们几个却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后来,汤姆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指正了真正的凶手。不久后的一次野餐活动中,汤姆却与喜欢的女孩贝姬在山洞里迷路了,面对着那三天三夜饥寒交迫的折磨,他们并没有放弃,后来终于成功地脱险了,并与小伙伴哈克一起找到了被凶手藏起来的宝藏。小说中看似是描述儿童生活,却通过了对少年儿童的冒险经历和主人公那总自由、率真的心理进行展现,从而对那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虚伪庸俗的风气、刻板生硬的学校教学以及伪善的宗教仪式进行了意味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二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性与现实
1 以孩童世界的纯洁来反衬成人现实的复杂、虚伪。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三个顽皮又可爱的小孩,对这些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和把握都是惟妙惟肖的,充分地展示了孩童那份“无污染”的特性,以简单的笔调来刻画孩童世界的单纯。汤姆是个聪明、很多鬼主意的小孩,跟好多同年龄的孩子一样,爱玩爱闹。一次,汤姆又闯祸了,姨妈为了避免自己宠坏了姐姐唯一的血脉——汤姆,避免让汤姆养成懒惰的坏习惯,就故意惩罚他,要汤姆周末将家里的墙壁重新用油漆刷一下,并明确不准其他人来帮忙。开始的时候汤姆还是比较认真干活的,但猛烈的阳光晒得他像蔫了的茄子似的。于是,汤姆就又开始想他的鬼点子了。开始时他想拿东西跟吉姆交换来让吉姆帮自己刷油漆,可是姨妈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但小汤姆并没气馁,依旧转动自己的小脑瓜,很快他又想到了新的绝招,自己故意在小伙伴面前表现得刷墙是如此的有趣、好玩,就可以引诱到好奇心强的小伙伴了,果不其然,这个小聪明凑效了,刷墙任务不但完成了,汤姆还得到了认可,很多人心甘情愿来与其交换东西。这个情节设置得非常精心,让人忍俊不禁,读起来妙趣横生。在描写的过程中,马克·吐温还特意加入了成人思想的刻画,“连汤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自己那样做就会使大家跟着这样做的原因,反正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简单的描写和成人心理的刻画,却让人看到了更深的社会暗指,也让人体会到了孩童世界的纯真。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地方刻画了孩童内心的纯真,不论如何的顽皮,他们也不像成年人思想那么复杂,那么容易去刻意隐瞒什么,并通过对汤姆的塑造,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可爱、率真、任性、勇敢、有责任心等美好的品质。如解剖书被撕下了一页被杜宾斯发现的小插曲。在杜宾斯生气地大吼大叫时,其他人都是悄然无声的。可是,愿意为朋友牺牲的汤姆就在心里计划着该怎么去帮贝姬。当杜宾斯质问贝姬时,贝姬的脸霎时间变得惨白,就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汤姆勇敢地站了起来。这一举动让贝姬对汤姆另眼相看,汤姆在她心中的形象变得高尚了,这也缓和了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所以,当时贝姬就像在看一位英雄似的看着汤姆,她激动的说,汤姆你怎么这么高尚。虽然,在其他人的眼中汤姆就像个傻瓜似的,但这也是马克·吐温的深刻用意,以汤姆站起来为贝姬承担责任,看似不可理喻的愚蠢行为,来刻画出汤姆那种单纯愿意为别人着想的勇敢思想,他并没有像成人那样去计算着各种利益的得失,只是简单地希望帮助到别人而已。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情操呢!
2 以幽默讽刺的描写处处透露出社会规范。马克·吐温以其精简的笔墨来描写自由、天真的主人公,并通过种种细致的描写来对那个刻板陈腐、虚伪又庸俗的社会进行讽刺。但当我们细致地研读这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又会发现马克·吐温在讽刺那种现实的社会规范时,却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它,而是在批判讽刺中也彰显出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小说中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着深刻意义的地方之一。作者批判不良的社会规范的同时,也对一种好的社会规范展现出期待,希望人们明白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显示出社会规范是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汤姆虽然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孩,追求自由,内心桀骜不驯,但在公众面前他还是一个试图让自己表现得比较乖张、规矩的孩子。在主日学习课上,尽管他不愿意用功背《圣经》,这也难以通过背书拿到那可以证明自身勤奋和聪明的小票,但他却愿意挖空心思,并“牺牲”自己的“小宝贝”来换取这些小票,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小票换取了礼物。既然汤姆那么不喜欢这所主日学校,那为什么他还会稀罕这些小票和小礼物呢?其实,重要的并不是小票和礼物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着的现实社会中的价值符号,那是象征着勤奋、聪明、虔诚和荣耀,是一种社会规范的承认。当汤姆接受着这样的奖励时,就像是得到了一种社会认同感,满足了个人心中的虚荣心。其实,就连喜欢玩弄社会规范的汤姆,也不能无视社会规范,从他心底里其实还是承认了社会规范是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虽然某种程度上违背社会规范也是可以获得一些人们的羡慕,比如“村里的坏孩子”哈克·贝利,不去上学,不用服从谁,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虽然受到社会规范约束的孩子们很羡慕哈克·贝利,但他们却只是羡慕,不敢像他那样做,因为社会上的人都认为那是“游手好闲、下流又没教养”。这种社会规范的观念让他们明白挣脱约束,但也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更好地被这个社会所承认。其次,社会规范也是可以约束和激发欲望的重要因素。当汤姆、哈克和乔去了杰克逊岛玩的时候,开始时还是玩得很愉快的,可是乔却慢慢地越来越不开心,想要回家。汤姆为了劝他流行,就试着用游泳这个有趣的活动来开导他,可是乔却立刻说:游泳有什么好的,现在没人说不让我下水,我也不想游了。这句简单的话语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明明平时游泳对这些孩子是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就算被禁止、被惩罚也还會是想要参加的活动,现在却显得毫无吸引力了。因为没人“不让我下水”,没有了长辈们的约束和管教,孩子们好像激不起对游泳的欲望。欲望和约束,其实就像是反抗和压迫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社会规范在约束着欲望的同时,也在激发着欲望的产生。人们想要自由的社会时,在内心里还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参与,这样既是为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是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 《汤姆·索亚历险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纵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它在简单的刻画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寓意,表现出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考究与观察,在讽刺和批判中也赞赏了人性和社会中纯真、美好的一面。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在当今社会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它也给了现代社会发展一定的启示和价值。它让我们明白人性中那种纯真、率真、勇敢的美好。我们要好好保护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不能为了单纯的利益和金钱就去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不能被金钱所蒙蔽双眼,不要做贪欲的傀儡。正如马克·吐温自己所说的,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是呀,我们要看到人性中不足的一面,反思和反省自己,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理想。同时,作品还让我们明白自由并不是一味地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应该在良好的社会规范的现实中,这样才能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稳定而秩序的生活。
四 结语
马克·吐温的作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曾有过不少的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是低俗夸张的幽默,但好的作品往往是经历得起时间的洗礼的,正如豪威尔斯曾说的,马克·吐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幽默家,在于“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这是他反复思考政治、社会可笑之处以后所采取的表达方式。”这部《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是一部儿童文学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美国黄金时期的田园牧歌”。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 黄江娜:《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 林琴琼:《〈汤姆·索亚历险记〉: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 马琳:《试析马克·吐温小说中汤姆与哈克的形象》,《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5] 温振凤:《论马克·吐温两部〈历险记〉笔下的成人世界》,《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S4期。
(张博,河北金融学院助教;刘潇,河北金融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