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真正走进化学
2015-05-30张晓星
张晓星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新一轮课改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组织,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让生活真正走进化学”的重要性。那么,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广大教师到底应该怎样落实“让生活真正走进化学”这一理念呢?
一、用生活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领学习者走进生活
兴趣是化学学习的“催化剂”,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學质量的前提。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七年的化学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会有不凡的收获。例如:
1.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2.利用多媒体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时,看不见,摸不着,许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好懂,难于记忆。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时,用多媒体模拟显示酸雨的形成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向学生清楚地展示了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这种适时适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尊重化学学习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极具诱惑力的。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化学知识。通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强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有“课外小实验"、“调查研究”、“化学游戏”及“化学展览会"等。例如,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亲自动手做诸如“水果电池”等“课外小实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化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相声、魔术及小品等形式演绎化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偷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5]。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有趣”,学习化学是一种“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实践“活动与探究”,感悟化学的生活化
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化学真实有用这一特点,创设了“活动与探究”内容。努力开展好“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奇妙和有用。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我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略作改进:将一粒黄豆大小的白磷,放入一盛有热水的试管中,并向其中不断地通入氧气,这时便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又如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我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相靠近,出现了“空中生烟”的妙景;而在有关溶液酸碱度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要求同学们用pH试纸分别测定唾液、食醋、肥皂水、发酵的淘米水、井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技能,更是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好化学真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