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5-05-30谷毓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

谷毓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降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特点及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公害之一。尤其是近些年,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了作案成员低龄化、犯罪手段智能化、团伙犯罪帮凶化、作案目标扩展化的严重态势,这些情况已经受到各国普遍的关注。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监管者、教育者等稍有大意就可能会导致他们危害国家和人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不管是从司法理论还是从司法实践方面,对青少年这一庞大群体的犯罪特点和原因进行研究是一项紧迫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1.犯罪动机的突发性

由于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且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情绪变化无常,性格容易冲动,自制能力欠缺,时常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刺激下,很容易走上不计后果的犯罪道路。从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极少数的青少年惯犯有预谋性,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都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2.客观行为的凶残性

凶残性主要是指青少年在犯罪时的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常常有惨绝人寰的犯罪事实。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做事考虑问题不够稳重,倘若情绪激动,就丧失了理智,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同时他们还缺乏成人的羞耻感,所以说青少年的犯罪大多是在极易冲动的情感左右下不计后果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不计后果的暴力解决问题,甚至是做出惊天骇人的事件,因此说他们的手段非常凶残,给被害人的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伤害。

3.影响方面的腐蚀性

在青少年时期个人喜好不定,理想变化快,争强好胜的心理极强,但判断力和自制力较低,一旦遇到好奇的事情,青少年很容易上当受骗,当受到其他方面的腐蚀之后,便容易误入歧途。此时的青少年就如同细菌一样,快速蔓延传染,使更多的青少年误入歧途。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批犯罪的青少年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带领其他青少年学坏,这种以小带大、以老带新的形式再运用教唆、引诱的手段,使更多无知的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深渊,特别是那些劳教的青少年犯,影响范围广,其腐蚀性更强、更大。

4.犯罪结构的团伙性

所谓青少年犯罪团伙是由一定地域内、自由结合的、具有不良行为或反社会倾向的青少年共同组成的,进行各种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刑事犯罪团伙。具体来讲,青少年团伙性犯罪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随意性。青少年的团伙犯罪几乎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成员组成非常简单,就是几个相互商量、临时纠合起来的犯罪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不固定,流动性比较频繁。二是地域性。这个地域性主要是指青少年犯罪基本上是以住所、学校、邻居等日常交往比较密切的人员,其中一个或几个人有了犯罪动机或已经踏上犯罪道路之后,不断影响周围其他人员逐步加入组成了犯罪团伙,这具有显著的传染性和自发性。三是危害性。这里主要是指青少年犯罪手段残暴,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倘若青少年犯罪团伙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来愈演愈烈,极有可能发展成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这样的危害会更大。

二、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1. 社会方面因素

一是社会腐败现象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社会上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从很大程度上诱发了犯罪思想,特别是对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影响更大。二是社会转型期的负面作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定程度上危害到社会的安定、秩序的稳定,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心理失衡,再加上外部环境中不良影响的诱惑,很容易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三是互联网的负面作用。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原本传统现实的社会,使社会处于一种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道德束缚观念也呈下降态势,非道德的观念和虚假信息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一种新的态势。

2.文化方面因素

一是教育水平的落后。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能够保证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到基础教育,青少年犯罪之中很多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法盲,这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二是传统观念与现实冲突的影响。随着人们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日益普及,极端化的专制、过度“权威”化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尺度把握不好,他们便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西方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西方国家鼓吹的一些思想,例如:民主自由的思想、金钱至上的思想、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等,这些都引发了青少年的盲目追求,直接刺激、诱发着我国青少年走向犯罪。

3.家庭方面因素

一是家庭结构存在缺陷。一些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结构破裂,这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落差大,因此对人世、对社会产生怀疑,同时也造成对青少年的监督教育不够,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缺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呵护与关爱,使其更容易走向犯罪道路。二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尽管家庭贫困并不是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但是这会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不仅无法保障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且还承担着心理上巨大的压力。三是不良的家风、不当的教育方法的消极影响。父母自身素质较低,作风不正,行为不当,而又疏忽管教,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家庭的教育便出现了 “近墨者黑”的效果。

4.学校方面因素

一是全面育人方面存有偏差。目前素质教育推广仍然不够普及,片面强调升学率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影响了学校的全面育人的方针,这也造成了一些厌学的学生在辍学后论落为青少年罪犯。二是德育的适应性方面存在虚位。面对瞬息变化的社会环境,随着各种思潮的涌起,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严重滞后,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三是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堪忧。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不尽合理,特别是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较差,不仅无法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法制教育,甚至存在侵犯青少年学生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问题,严重伤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
公园里的犯罪
青少年发明家
环境犯罪的崛起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企业家应避免无意识犯罪
“犯罪”种种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