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苏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探析

2015-05-30代天喜

学理论·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

代天喜

摘 要:福建省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与浙江、江西交界,俗称“闽北”,下辖延平、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10个县(市、区)。武夷学院坐落在世界双遗产地——福建武夷山。闽北苏区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启示。闽北苏区历史教育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应采取如下措施:抓好闽北苏区历史教育进高校工作;丰富闽北苏区革命史教育内容;创新闽北苏区历史教育方式。

关键词:闽北苏区;高校;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76-02

闽北苏区历史是福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学院处于闽北苏区的核心地带——武夷山。武夷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闽北苏区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将闽北苏区历史教育贯穿到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之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对加强武夷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意义重大。

一、闽北苏区历史基本情况

闽北是福建革命的策源地。1926年7月,闽北第一个党支部在建瓯成立,随后闽北工农运动不断发展。1928、1929年闽北党组织领导崇安(今武夷山市)、浦城边界的农民举行两次暴动,俗称“上梅暴动”,为福建省五大农民暴动之一。1929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55团在崇安成立,闽北正式建立了工农红军。1930年5月,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后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成为著名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闽北军分区相继成立。闽北党组织领导苏区人民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苏区不断巩固,发展壮大[1]。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周建屏率红十军两次入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北苏区。1932年10月,中央红军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先后解放邵武、光泽县城,闽北苏区与中央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3年4月,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0次常会决议,闽北苏区划归中央苏区闽赣省领导,正式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同年8月,以彭德怀为司令的东方军向闽北挺进,解放了南平王台和峡阳、顺昌洋口等乡镇。至1934年底,闽北地区先后建立过18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其中崇安、建阳、邵武、光泽、建松政等14个县苏在目前南平市境内,铅山、广丰、上铅、上广4个县在今江西境内,各县的区、乡、村也普遍建立了基层苏维埃政权组织。红色区域从闽北扩大到江西的铅山、上饶、广丰,浙江西南部以及闽东北地区,纵横300余里,人口达五六十万。1935年1月,闽北苏区党政机关撤出苏区首府大安,转入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间,成功恢复和开辟了以建松政、邵顺建、资光贵三块游击区为中心的闽北游击根据地,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武装,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建立的15块游击根据地之一[2]。1938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一千五百余人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开赴抗日前线,转战大江南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福建地下党省委一直坚持战斗在闽北,被誉为“红旗不倒”的红色土地。著名的赤石暴动,就发生在武夷山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北人民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付出了巨大牺牲。据有关党史资料显示,有超过一万名闽北子弟兵加入中央红军队伍;全市被国民党反动派毁灭的村庄1 122个,被杀害的革命者和群众3.79万人,被灭绝的1.72万户,被烧毁的房屋6.39万间。崇安县1925年全县总人口14万,到解放时仅剩6万人,其中中共福建省委诞生地——洋庄乡坑口村,全村被烧7次,66个自然村被烧毁57个,全村974户被杀害绝户664户,全村原有人口3 989人到解放时仅剩下700多人。

闽北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南平市委、政府从尊重和还原历史、告慰革命先烈、服务苏区人民的高度出发,积极推动申报中央苏区县工作,2009年5月武夷山市、光泽县、邵武市、建阳市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2011年3月浦城县也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目前,建瓯、松溪、政和、顺昌、延平5个县(市、区)也正在积极推进申报中央苏区县工作。

二、弘扬闽北苏区历史教育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意义

开展闽北苏区历史的学习教育,是加强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广大学生党员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效提高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闽北苏区历史教育,是全面加强武夷学院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学生党员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部分学生党员干部中被淡忘。只有认真学习闽北苏区历史,不断地从闽北之士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纷繁事务的考验。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虽然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勇于开拓进取,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党的历史知之不多,有的还没有认识到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最重要的是加强闽北苏区历史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强学生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不断激发学生党员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二,加强闽北苏区历史教育,是提高武夷学院学生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党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史还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党的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科学系统,对党史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这对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闽北高校的党员来说,只有铭记闽北苏区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因此,很需要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比较系统地学习闽北苏区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闽北苏区革命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

第三,加強闽北苏区历史教育,是加快推动武夷学院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闽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建建立组织比较早、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在革命战争中创造出了许多值得继承、发扬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当前,地方高校正处在加速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好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中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既需要我们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需要以党的历史经验为借鉴。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党员必须深入学习闽北苏区各个历史阶段、历史主题和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经验教训,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三、闽北苏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措施

1.抓好闽北苏区历史教育进高校工作

在教学大纲、党课培训计划中,明确要求在思政课、历史课、党课培训等各类教育中增加党史特别是闽北苏区革命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党员通过学习闽北苏区革命史,深入了解闽北地区的历史,从而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习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历史,增强勤奋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心。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作用,组织动员老领导、老革命、老同志撰写回忆文章,为学生党员上党史课,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党员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闽北苏区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2.丰富闽北苏区革命史教育内容

发动高校专家学者,宽领域搜索、寻找未被发现的闽北苏区珍贵资料和事件,并对其进行专题研究,为“资政育人、服务现实”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闽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建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要与当地政府一起,深入开展革命史迹旧址普查,切实加强革命旧址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配合当地建立、健全和管理一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亲身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历程,了解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进一步明辨是非,坚定信念。

3.创新闽北苏区历史教育方式

利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党员优势,设立思想教育实践基地,拍摄红色文化视频、图片、文字记载等,利用网络平台、校报、宣传栏、广播台、电视台等,设立闽北苏区历史宣传专栏,切实增强党史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北革命历史。搭建活动载体开展宣传教育。采取组建专家学者宣讲团,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党史教育进宿舍、进教室,普及地方党史知识,使学生党员干部接受深刻的党史教育,深入学习、了解和掌握党的历史,达到“学党史、强党性、作表率”的效果。抓住节庆假日开展宣传教育。利用清明节、“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日,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走访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赤石暴动、闽北苏维埃大礼堂、中共闽北分区和闽北苏维埃旧址、共青团闽北委员会旧址、闽北军分区司令部旧址、闽北分区消费合作总社旧址、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闽赣省委所在地遗址、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地,了解当年在闽北进行革命活动的方志敏、彭德怀、罗炳辉、寻淮洲、粟裕等主要军事领导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闽北苏区历史,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照南.略论闽北苏区土地革命[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2(10).

[2]林强,马照南,刘晓.红十军入闽与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1(1).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高校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述学测评”提升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