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戏剧创作之我见
2015-05-30石大光
石大光
近年来戏剧不景气,濒临严重的危机。这种现状颇为让人担心。纠其原因多多,除客观因素外,戏剧自身的规律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跟不上快节奏时代,满足不了人们对戏剧高、精、深的需求,更不能从高层面去研究、去探讨戏剧的现时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这样,戏剧只能走向衰亡。
为了振兴戏剧和繁荣戏剧事业,有志于戏剧的编剧、导演、演员、戏剧评论家,就要不为经济大潮下诸多负面因素之所动,不为商海钱欲之所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为寸光利而委身。我们要坚守戏剧这个阵地,大胆继承,努力创作,勇于改革,苦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戏剧舞台上出现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各种形式并让观众认可的新剧,只有这样才能让戏剧与时代合拍,才能让戏剧提高品位,才能让戏剧再创辉煌。
要让戏剧再创辉煌,还要在戏剧理论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戏剧理论家们不要固守戏剧的那些传统理论,不要生搬硬套那些陈旧的戏剧模式,要在原有戏剧理论的基础之上,去总结,去研究,去开拓,去改革。只有在戏剧理论上有了新的进取,戏剧再创辉煌就有了坚实的基石。
如:戏剧的“三一律”,“开放式”“闭锁式”等理论,在新一代戏剧理论家们不断刻苦探索中,再创了一批新的戏剧理论。又如:在戏剧模式上出现了“散文式”“诗式”“锁链式”;等;导演手法出现了“符号学”“形象内心外化”“多层次立体化”等;在剧本结构上出现了“无情节”“无人物”“无场次”“多主题”等,这些新的戏剧理论确实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但是,这些戏剧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模式、新技法,要让戏剧工作者去学习、研究、掌握,不能把这些本可以拿来为我戏剧所用的新东西加以神秘化,让其成为一种玄奥,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为此,我们想把这些东西通俗易懂地介绍给戏剧初学者。
一、淡化情节,将笔触伸向人的灵魂深处,着力刻画普通人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基本是在和平环境中从新生走向壮大。普通人在过着祥和生活的同时,也在反思过去的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以及一些不安定事件给他们精神和心灵所带来的影响。而现在的人们都静下心来搞建设,就想要过上舒服的日子,这鲜活的生活构成了我们這个时代的新画卷。而要反映这个时代,就要求我们这些戏剧工作者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接近他们,挖掘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最真实感人,也最容易以一斑而窥全貌,从而折射出历史的大背景。
那种“写中心,唱中心”的图解政策般的宣传模式,写的都是头戴光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脱离了生活,在舞台上被表层化、程式化,作品很少潜入到他们灵魂深处去刻画、挖掘他们。这样的人物脱离生活,仍不是观众认同的真实的普通人。因此,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脱离开束缚我们的种种桎梏,就创作不出好的文艺作品。而想要脱离开这些桎梏,只有靠我们自己,把立足点转移到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再步“高、大、全”的后尘。
在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创作中,戏剧工作者必须树立写普通人的创作思想,立足点应该放在写普通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所写出的人物才能是真正的、鲜活的人。总之,我们搞戏剧创作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就是笔下的任何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有七情六欲的“活”人。
二、审美判断的模糊性,是写出有深刻内涵的重要理论依据
艺术创作不像科学研究那么严格,水有水的分子式,铁有铁的分子式,一切皆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而艺术创作则不同。如:我们在生活中观察一个人,很难说清他是绝对的一个好人,或是一个绝对的坏人。我们看了一出戏,觉得很好,但这种好的程度有多大,很难说清楚。这些看法往往都是大体上的,这是一种不定量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恰恰是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模糊思维。艺术家的创作通过模糊性思维就能产生灵感,写出好的作品。
中国戏剧一大特点就是写意性,写意戏剧的灵魂是审美判断的模糊性。马鞭像征着坐骑,靠旗像征着千军万马,脸谱像征着人的不同性格和忠奸……这些写意的、审美判断模糊性的应用,正是构成中国戏剧的特殊魅力所在。我们要想振兴中国戏剧,不但要吸取外国戏剧之所长,更要把我们传统戏剧的精华继承下来,并把它不断加以完善,不断提高。无论是写意戏剧还是写实戏剧,都具有审美判断的模糊性。希望我们的写实戏剧不要太直白,不要太生活化,要符合现阶段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扩大戏剧本身的内涵,把戏剧创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艺术上的模糊判断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一些事物和人形成的一种意念,这种意念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用模糊思维、模糊判断创作出的作品,会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让观众去思索、判断。一个作品不可能写得太满、太清,满而自溢,清则见底,不给人以思考的余地,自然就没有味道。
以上是我对当前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一些见解,为希望能为振兴和繁荣中国戏剧做一点事情,给戏剧从业者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