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子悟道

2015-05-30张晋之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本源道德经莲花

张晋之

踏着清晨的茫茫夜色,《道德经》便只在眸子里流淌,随风潜入则,润物细无声。

为何道德经?昔有屈原《天问》,这芳草美人徬徨山泽,呵璧问天,始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实进入道德经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反而是借着非常之名,驾着东来的紫气,萦绕我心,我竟然殊途同归的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何谓道?

道者,其实人心都不陌生,所谓易道,人道,王道……凡是披上上这个后缀的华丽外套,即使俗常的灰姑娘,也摇身一变成了有范儿的高大上。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物质本源的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道”的。老子的第一章似乎为为我们开启了这玄妙之门,其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带着千万个小问号在第四章里找到了答案:“道之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万物之所宗。”这个用白话表示可谓: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君细细品味,可曾有点滋味,是的,道这种东西,便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玄牝之门。它不可名状,不可言道,那可道可名之道,便只为道的具象而已,正如屈原后面的发问,对日月星辰也好,对神仙传奇也罢,抑或是对万物耕作,对朝堂琐屑,无论为何,都只为具象的道之问,而支配整个天地万物的一切始终,才为真道,道在人心,是有无相生之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就是为何《道德经》第一章第二句便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正如有这样的说法,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

那么怎样才可以达到对于道之体察呢?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三句话,给了我们答案:“故常无欲,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在这里通窍,岐黄子理解是表面的含义如果一个人是处在清清静静的无欲状态,则其可以观察道之本源,倘若心中被功名利祿所累,必然只能走进道之表面而已。

曾经看到过一位悟道极深的人士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处处开。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为何如此,古有爱莲之说:“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这种身在滚滚红尘却心不沾尘的状态,一种无欲则刚的具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大道至简,释迦摩尼与道德佛老子悟道本源的行为要求,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很简单,不过无欲二字。

所以,宽厚潇洒的老子,必然捋胡须,点头自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众妙,是物质之众,精神之众,宗教之众罢了。

所以《道德经》第一章,按照英文的说法是:summary,它提纲挈领地告诉我们:什么是道?如何悟道?

至于为何要品道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似乎可以道出品道真谛:“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道德经》有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内容。一部只有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仅描述到自然界的现象就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众多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

越是复杂的自然科学,越是基于逻辑而超越了逻辑,逻辑思维是万事万物的基础,就是绘画的基本功,但大师的作品,是思想的高山流水。道德经就是这样一种“玄学思维”,法国数学家旁加莱说过:“逻辑思维可以告诉我们走这条路或走那条路,不会遇见任何障碍,但是他不会告诉我们,走哪条路才会到达目的地”而道德经指导科学的意义在于,在一个茫茫的自然科学的丛林世界,它可以告诉我们行走的方向,是太阳。逻辑,是我们设计的路线图,如此而已。

所以构成人生的容量,不仅仅是点、也不仅仅是曲线,而是由X轴、Y轴和人生曲线,以时间为维度的高所构成的圆锥体的体积, 而r为道德经的领悟程度,h的概念在这里设定为人生维度,就是悟道程度所改变的人生维度,从微积分的角度,这个维度是由圆的面积而决定的,顺导为由悟道程度决定。

人生的容量,是由悟道的程度决定。

末了,我只是思考,为何不是道经,而是道德之经呢?这里的德便是德行,无欲无求本来就是圣人的大德状态。我们普通人食五谷杂粮,由七情六欲,自然不能达到完全的“悟道求德”状态。这里的道,显然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所谓大曲若直,是数学概念中的一种无穷状态,或者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真谛。

无限追求,不要勉强,顺其自然而已。

除了圣人,谁可以真正到达无穷的悟道。我们寻常之人,不过是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罢了。

猜你喜欢

本源道德经莲花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云莲花灯
莲花湖『变身』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