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

2015-05-30吴远江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状态

吴远江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患者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体质检查的2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在实施心理干预前,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后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加以评估。结果:护理干预前,肝硬化患者的SDS 评分和SAS 评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后,SDS 评分和S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心理状态;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14.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8-02

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也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患者康复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疾病的“身-心联系”,以期挖掘躯体疾病,刺激形成心理应激源,诱发心理反应,进而对患者社会生活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身心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综合征和慢性乙型肝炎等。众多研究文献表明,生活社会因素对这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针对罹患不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佳的实施效果,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患者资料,并将这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49.3±2.6)岁,病程为6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3.5±2.2)年。其中,肝硬化患者1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例。并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和其他系统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体质检查的2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9.8±2.8)岁。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研究方法

在实施心理干预前,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后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加以评估。分数越高,则表明抑郁或焦虑状态越严重。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SDS 评分及SAS 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SDS 评分及SAS 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患者的SDS 评分和SAS 评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后,SDS 评分和S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心理干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有效实施心理干预的基础,医生在接诊患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善用观察技巧,通过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及心理问题,并应用有效的评估工具,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评价。

3.2开展有效的心理指导

在充分分析患者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医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予以有效的心理指导。如肝硬化患者因疾病迁延难愈,易进展为肝癌,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医生接诊患者时,应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可通过列举患者身边成功治疗的案例,来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而对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可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如听音乐、看书等,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3.3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工作,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教育,医生应向患者详细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措施及药物使用等,以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了解,避免胡思乱想和猜忌。但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利于患者接受,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韩玉,李扬帆,赵静洁,等. 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5013例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特点及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调查[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8):670-673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心理状态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谈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关注自己的亚心理健康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Motive与Motivation:从休谟的动机论到动机论的休谟主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急诊抢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