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中窥豹话“肾实”

2015-05-30方威等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6期

方威等

摘要:在中医的传承中,“肾脏多虚”、“ 肾无实证” 的学术思想广泛流传于中医界,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从“肾实”论治疾病比比皆是。参阅相关文献,笔者从“实中之实”和“虚中之实”两方面论述肾实证;认为“肾实证”确实存在,若能不拘于肾虚,定能拓宽临床辨治思路。

关键词:肾实证;实中之实;虚中之实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5-01

肾实证,源于《内经》,自汉唐以来,历代医家皆有论述。然自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憔疮疹,肾实则变黑陷”,后世多崇其说,如王海藏日“肾本无实,不可深”,虞天民认为“肝有相火,则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而无泻”等;肾无实证这一理论便渐渐绝对化,如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说“人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均关系到肾,因此肾病本质多属于虚”【1】。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笔者不揣浅陋,对肾实证进行论述如下。

1 澄本溯源

在中医传承中,肾实证的论述鳞次栉比。《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素问·玉机真脏论》:“帝曰:何为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懑冒,此为五实。”《诸病源候论》:“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重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宜泄之”。《景岳全书·传忠录》:”肾实者,多下焦壅闭,或痛或胀,或热见于二便。”《方剂学·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大寒客犯肺肾而致暴哑。由此可见肾实证,确不鲜见,何少有以肾实立证呢?其中一个原因,以它证代之,如《中医内科学·腰痛》责之肾虚和腰部经脉痹阻。腰为肾之府,如寒湿腰痛,以五脏立论,言“肾实”又何妨。“另外肾主虚,无实也”有其特指性,钱乙为儿科专家,此说仅针对小儿而言。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未盛、阴气未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女子七岁,肾气始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故小儿肾气未充,脏腑柔弱,一旦患病,多见虚候;另外钱氏并未否认肾实证的存在,如“疮疹,肾实则变黑”,疮疹黑陷系火邪炽盛所致,此火为实火,所以当属肾实。

2 肾实证的辨析

2.1 实中之“实”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先天之精,不可妄泄,然“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精气溢瀉,故能有子”,水满自缢,精满自泄,然有“实”才有“泄”,人的生理反应提示“肾有实”。实际上,长期“阳旺不泄”,加之所欲不遂,常会生变证,如《本草经疏》言“命门实二证,强阳不到,属命门实火”。有一案“陈某,男,28岁。年以立冠,尚未择偶,形壮体丰,常有梦遗,每周2-3次,为之忧恐艰寐。自择温肾固涩之剂,累服而遗益甚,遂来求治。察其脉弦有力,舌质偏红,舌苔黄。从张锡纯清肾汤意。按本例正值年轻气盛,肾气旺盛,间有梦遗,是为常理。惟其忧恐艰寐,经曰“恐伤肾”,相火随之而动,而成邪火。【2】

2.3 虚中之“实”

女子在绝经前后常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等一派肾阴虚火旺的表现,然真正停经之后,诸症皆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也···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泣涕俱出矣。”人渐老,精渐衰,为何六十后阴虚症状皆去呢?此阴虚火旺之因,主非“肾精匮乏”,而偏于肾阴阳不调,类健脾有运脾和补脾之别。妇科名医夏桂成认为:“绝经前后诸症发病最主要的因素由肾阴虚,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火性炎上,炎上则不能下交于肾,从而导致心肾不交---故心肾不交是发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3】可见发病之机确为虚证,然虚证也可蕴有“心肾不交”“气机不畅”等实证。

3 小结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祸福相依,虚实相存,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肾有实证固无可辨,若能不拘于肾虚,定能拓宽中医辨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1。

[2] 潘文奎、刘永年,泻肾法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1985,8;9。

[3] 夏桂成,月经病中医诊治,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