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书馆管理工作浅谈
2015-05-30李雪
李雪
摘 要:图书馆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在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身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如何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做好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广泛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谈谈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几点个人看法和见解,以给广大同行在图书馆管理工作问题上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管理员;业务修养;规章制度;服务工作
笔者在一所小学担任着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对管理工作的方法也进行了诸多实践与探索,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心得,现结合亲身体验,就如何做好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不断提升自身业务修养,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
很多人认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相比,十分轻松、简单,不必付出太多精力,然而,图书馆管理实际上是一份十分繁琐、复杂且专业性和知识性都比较强的工作,管理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修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才能在这项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图书管理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的业务修养:
首先,要有常规的图书管理知识。常规的图书管理知识,是身为图书馆员的我们应有的最基本的业务能力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服务。因此,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多学习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知识,如对图书馆藏书的分类方法了然于胸,在读者寻找所需图书时,帮助他快速、准确地找到。
其次,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如今,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也已变得十分广泛,所以,我们必须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技术,以帮助师生快速检索图书资料,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
再次,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身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我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阅读群体,他们有时会提出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不满意可能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我们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去从容面对。我们也可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阅读群体的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如此,我们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身为小学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做好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
二、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图书馆的管理行为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图书馆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只有建立全面、系统的规章制度,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才能有序、顺利地发展和进行。而且,小学阶段学生自控力差,若我们不对他们加以约束,学校图书馆就会乱成一团,因此,这就需要学校依据本校校情和学生认知特征,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定和完善,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化和标准化。
比如,我们可以在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书刊借阅制度、卫生管理制度、业务工作细则等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如书刊借阅制度方面,要告诉学生借阅每次只能借两本,借阅时间不可超过七天,若没看完要及时办理续借手续,若有损坏,要照价赔偿。又如在卫生管理制度方面,要要求学生在閱读后及时将图书放回原位,将桌椅摆放整齐,不可扔纸屑、杂物,保持图书馆的干净整齐。学校有检查组不定期对全馆清洁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以起到监督作用。总之,学校图书馆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提供充足保障,我们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也才能顺利进行。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身为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我们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达到环境育人之效。比如,图书馆馆内要保持卫生的整洁,书籍要摆放整齐,在馆内不可大声喧哗。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悬挂在馆内的适当位置,也可在墙上张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伏尔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静思——朱熹,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另外,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我们也可抓住时机,适时向学校的广大师生推荐一些其他的阅读书目,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向师生推荐有关这些节日介绍的书籍,让学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除此之外,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也要更加合理化,和学校师生的上课时间错开,满足师生的借阅需求。这样,通过对学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我们的服务工作才会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总之,作为小学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我们一定要真正发挥图书馆的育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修养和工作水平,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梅 《新时期图书馆管理艺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04-01
[2]王文佳 《企业经营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