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2015-05-30宋彦萍
宋彦萍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已有几年,在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中,使我逐渐了解了新课程。于是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数学教学中要做好角色转换,更新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空间。如七年级数学的让学生以给定图形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最后由兴趣小组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并展示评奖,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拼出了名为“战车”、“风筝”、“蜜蜂” 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积极参与,高潮迭起,真正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激励他们探索与创新。如八年级函数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于是在《实践与探索》中,我借助多媒体,从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故事出发,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以量筒代替玻璃瓶,以玻璃球代替小石子,探讨数量关,并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3.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狀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逐渐形成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教师创造和加工的对象。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加工,选取更好的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素材,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时代色彩,符合学生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初一数学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数学教学中要更新评价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机会,增设了许多弹性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如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等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3.评价中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评价部分,以前我做的太少,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关注起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表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孩子”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本人也存在一些迷茫和困惑,现提出与大家探讨:首先新课程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如何发挥?其次使用新教材后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明显不及以前同级学生,而这方面的能力又是必须的,怎样处理此类矛盾呢?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动”起来,其中包括“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这样课堂是热热闹闹了,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外表下,怎样做才能不忽略教学的本质呢?怎样处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可见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改革扎根于课堂,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此间还有许多路要走,这就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