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2015-05-30梅增娟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梅增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新课标提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概念,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他成为引领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崭新理念。下面笔者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谈几点感悟。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交际工具。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人之所以能通过思维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对正常人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思维。只有语言能力强,思维才会清晰、严密、准确,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语文学习,能积累知识、扩展视野、开阔胸襟,让人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也让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人生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人生奋斗目标找到正确的航向。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也重视他们的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2.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与学生的互动,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之间的交谈,信息的收集传递。这些都属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流运用。通过语言的媒介,我们增长了知识,收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语言的微妙注入了人类情感因素。世界因有了语言而美丽。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母。数千年来,人类一代又一代正是踏着书本的层层阶梯,走向了高耸如云却又脚踏实地的精神圣殿。各门学科的知識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学生要用语言和老师交流,对其它学科内容的准确理解离不开一定的语言功底,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它各门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心情不同影响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无不反复告诉我们语文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琢磨不透,魅力无穷。

1.净化心灵,完美人格。语文课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一定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的。语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猎人海力布》里海力布为乡亲们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西门豹》里西门豹为民除害,为百姓办好事,《诚实的孩子》里列宁知错就改。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挖掘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感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品味其中的美。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美景,《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沙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向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爱上语文,快乐学习语文。

三、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多年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回显得晦涩、干瘪,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

总之,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正确领会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实质,这样才会培养出一代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才会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